医保领域的首个国家新职业来了,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获得更加专业的照护服务。
4月28日,由江苏省医保局举办的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证书颁发活动在江苏南通举行。81位长护行业从业者拿到了长期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我国首批正式持证上岗的长期照护师。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为加强长期护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长期照护职业化发展而设立的新型职业工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于2022年在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长期照护师”职业工种,并于2024年2月共同发布了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将长期照护师正式纳入国家职业体系。
自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已有约30万人从事长期护理服务工作,但仍存在服务人员技能与失能人员需求不匹配、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滔表示,人口老龄化也带来巨大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对专业化、职业化的长期护理保障与服务呈现出庞大而刚性的需求。长期照护师的出现有助于提升长护服务质量,助推康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江苏省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周英表示,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首批81名考试合格的从业人员正式持证上岗,标志着我国长期照护师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4月19日,全国首场长期照护师(五级)认定考试在江苏南通举行,首批100名考生参加考试。在这些考生中,年龄最大的达到60岁,最小的仅20岁。
此次考试使用全国统一开发的考试题库,采取闭卷机考和现场实践模拟操作两种方式,全面考查考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合格考生可以获得在全国范围内联网查询的长期照护师职业等级证书。
南通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顾忠贤对第一财经表示,这次考试报名踊跃,第1期考试报名人数超过900人,远超了预期,首批考试通过率为81%,长期照护师的服务对象是失能人员,对护理员的专业要求要更高一些,没通过的考生大部分是因为现场实践模拟操作环节不规范。
“长护行业从业者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护理失能人员的必备技能之后,才能拿到等级证书,这对于提升长护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将发挥积极作用”,顾忠贤表示,同时只要年满16岁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就可以报考长护师,也为社会上最广泛的人群提供了就业岗位,持证之后可以在长护定点服务机构就业。
周英表示,要将长期照护师证书打造成职业人才就业创业的“绿色通行证”,让长期照护师成为更加“有尊严、有前景、有奔头”的职业。
苏州易得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俊表示,现有长护服务人员队伍存在服务人员数量缺口显著,护理专业技能薄弱等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服务品质提升,影响了参保人的服务获得感与满意度,迫切希望更多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人员能够持证上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企业将通过优先招聘持证的应聘者、优先派单等措施让经过努力取得长期照护师证书的人才留得下,用得好。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地加快推进长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长护师培训培养,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提升长期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决策部署,是民生领域补短板的重要制度安排。2016年国家启动制度试点,2020年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
截至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1.8亿人,累计26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万个,拉动相关产业社会资本投入约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