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共频共振”,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时代重任。2014年,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人才培养理念,推行“一园一院”工程,陆续建成装备制造学院蒲江园区、汽车工程学院龙泉园区等校企命运共同体,使之成为专业对接产业的桥梁;2018年,学校公园、家园、校园、产业园“四园同构”产教城融合发展理念被部省共建成都“职教高地”采纳,相继与四川大学等部属高校合作,建成精益制造成都工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着力培养具有“积极心理、计算思维、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精益制造工匠人才。

跨界协同撬动 实施产教育人融合工程

近年来,学校瞄准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由政府主导,携手成都市经信局、天府新区签署局校地共建合作协议,围绕成都机器人示范点等建设,促进校地合作。学校与吉利领克等企业合作,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企业实践中心,实施“园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学校与四川大学等本科院校合作,设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试验试制、工艺优化与方法研究,促进校际合作。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方式,学校汇聚人才、项目、技术和资金等资源,构建起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园区企业“专业数字改造+教学改革创新+社会服务升级”的跨界协同育人机制。

分类个性培养 实施课程体系重塑工程

学校基于精益智造模式理论体系,将精益思想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依据产业需求构建职业图谱、知识图谱、专业图谱,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核心,梳理教育教学环节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映射关系,厘定“会学、能用、善做、精创”能力进阶模型,搭建“科技通识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模块课+创新实践”专业课程体系,遵循“技能训练→技术培养→工程应用”人才培养逻辑,制定“技能型→技术型→创新型”分类培养方案,架构“操作员→技术员→精益工程师→精益管理者”职业发展路径,筑牢精益制造技能型人才从“新手”向“工匠”跃迁培养的基石。

资源整合驱动 实施教学改革技臻工程

学校聚焦精益制造设计、加工、检测、装配全链条生产环节,推行“一生一技”,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工匠工坊班,首创工匠挑战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至少具备超精密加工等一项精益制造能力,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统筹校内资源。

学校全面实施AI-PBL课程项目制教学改革,建立“工程教学案例—工程实训环境—工程岗位实践”贯通式教学实践链,推行学生进园区、教师进企业、项目进课堂,工学交替,淬炼学生实践能力,耦合校企资源。

学校围绕重大技术成果,组建“博导牵头+研究生为骨干+技能人才为主体”项目攻关团队,招募项目科研助手,名师名匠示范引领、朋辈良性互促共进,全流程实战、项目化锤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汇集校际资源。

数智赋能推动 实施培养效能双驱工程

学校采用“智能伴学”模式,以项目制教学为载体,创新构建“超星+DeepSeek+AI专属智能体”智慧学习空间,个性化推送学习路径,自主开发项目教学质效管理平台,量化评估学生职业能力,动态更新学生数字成长档案,实施“一生一评”,精准达成学生个性化培养。

学校实施“心智培育”方案,牵头成立西部首家职业院校积极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率先实施“积极心理+”精益制造德润计划,开展“精益心工坊”系列实践、“价值流分析”团体辅导、“零缺陷心理”技能训练等活动,引入心理健康云平台、正念训练平台,实时诊断改进学生学习行为与情绪状态,全面增强学生积极心理韧性。

近年来,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创新发展内驱力明显增强,“移动式大型钢轨铣磨高性能刀具关键技术与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级二等奖,培养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各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教师获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3项,学生参与华西医疗机器人600 余件核心精密零部件试制,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11项、“互联网+”创新大赛国家级奖项3项,毕业生超过80%在成都地区就业创业、在蓉世界500强就业率达15%,为成都创建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张丹、熊建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