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4月28日电 (王凡)4月28日,由成都市郫都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总工会等多个单位联合主办的以劳模、工匠精神为核心,融合郫都区时代记忆与地域文化的情景话剧《父亲的奖状》在郫都区文化馆上演。该剧以“穿越”为引,通过两代工人的碰撞与和解,生动诠释了郫都区工运事业发展中的匠魂传承,致敬一代代劳动者用双手书写的时代答卷。
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
《父亲的奖状》以90年代郫县豆瓣厂为背景,讲述现代青年李太阳意外穿越回父亲李岩的青春年代。为了重返未来,他试图通过“先进工人奖状”破解穿越谜题,却与坚守传统工艺的父亲屡屡冲突。剧中,豆瓣厂老师傅张金秋翻缸13000次的执着、蜀绣大师邬学强“千针万线不离其宗”的精细、焊接工张建岳“字典查外文”的创新精神,构成了一幅鲜活的时代匠人群像。
“做好一缸酱不容易”,剧中张师傅的台词,道出了郫县豆瓣三百多年工艺精髓。作为川菜之魂,郫县豆瓣从清代“陈氏秘制”到万口酱缸的工业化生产,正是郫都工匠精神的缩影。剧中李岩对儿子“工人光荣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辈子问心无愧”的训诫,与李太阳“创新才能破局”的现代思维碰撞,恰是传统匠艺与时代发展对话的戏剧化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还融入了多位现实生活中的工匠大师的事迹,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安秋、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邬学强等,他们的真实故事为话剧增添了更多的厚重感和感染力。
百年工运的生动注脚
该剧巧妙串联起郫都工业发展脉络:从蜀绣非遗传承到焊接技术创新,从豆瓣规模化生产到工人宿舍里的技能比拼,每个场景都烙印着城市工业记忆。剧中“暴雨护酱缸”的集体行动,再现了老一辈工人“技艺即使命”的担当;而年轻工人探索“豆瓣工艺革新”的失败与坚持,则彰显新时代劳动者“守正创新”的追求。
“真正的奖状不是证书,是代代相传的匠心。”编剧通过李太阳的成长线,将百年工运精神凝练为“脚踏实地”与“突破创新”的辩证统一。正如剧中焊接工张建岳的蜕变——从文员转岗一线,用字典攻克外文技术手册,其“博众家之长”的钻研精神,正是郫都工人从制造向智造跨越的生动写照。
非遗与工业的双重礼赞
作为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目,《父亲的奖状》深度植入地域文化基因。蜀绣大师邬学强“128种工法”的现场展示,与豆瓣厂“日翻十二缸”的劳作号子交织,构成非遗传统与现代工业的时空交响。剧中“川菜之魂在郫县”的台词,更将城市名片与工人荣耀紧密相连。
郫都区总工会负责人表示:“这部剧既是给劳动者的情书,也是向百年工运致敬。从‘郫县工匠’到‘成都智造’,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