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因各种奇葩行为爆红的日本网红へずまりゅう,又一次因为“中国游客”登上了热搜。起因是在社交媒体上,他怒斥一位中国籍游客在公共场所“偷电”(给手机充电),并用上了“不守规矩就回国去”这样相当激烈的话语。
一时间,评论区炸开了锅——支持的、反对的、还有吃瓜看热闹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へずまりゅう的用词相当刺激,尤其是特意强调“中国人”这一点,让不少华人感到被冒犯。
近几年,随着外国游客大量涌入日本,“游客素质”的话题时不时就会冲上热搜。地铁吃东西、多目的厕所长时间占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排队秩序……各种行为屡屡引发本地人的抱怨。
へずまりゅう怒斥的“盗电”,对于本地居民来说,确实会造成困扰。所以,他的爆发,某种程度上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也是日本社会近年来积累的“外国人摩擦焦虑”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特别点名“中国人”?这才是让人最介意的地方。如果只是批评不文明行为,大可以聚焦在“行为本身”。可へずまりゅう却反复强调“这个中国人”,让整件事带上了国籍标签,仿佛所有中国人都会做同样的事,这就从“行为批评”滑向了群体偏见。
值得注意的是,へずまりゅう本人以“敢说敢做”“喜欢挑事”出名,过去也多次因为过激言论遭到封号或谴责。这次点名中国人,很可能也是一种通过制造争议,吸引关注,提高流量。
一边发泄真实的不满,一边精准踩中舆论敏感点,顺便为自己引流,へずまりゅう,这步棋可谓老练。
在中国,很多便利店、咖啡店、甚至机场、商场,都会免费提供插座,有些地方甚至主动标出来“欢迎充电”。
所以很多人形成了一个“默认认知”——公共场所用电等于理所当然,不算什么大事。而在日本,尤其是便利店这种小规模运营的场所,电力使用是严格管理的,原则上未经允许使用电源就算是“窃电”,哪怕你只是充几分钟手机。这并不是哪一方“素质高低”的问题,更多是文化认知习惯不同。
小编了解到在日本公共场合偷电是要按偷窃罪处罚的。 盗窃罪最高可判处 10 年监禁或 50 万日元以下罚款,因此根据法官的判决,这是一种可能导致监禁的犯罪行为。 不过,由于偷电造成的损失通常较小,因此不太可能立即被判入狱。
偷电造成的损失相当于用电费,所以暂时的擅自使用只会造成很小的损失。但如果情节严重,例如长期未经许可用电,可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在一个文化里是“顺便的善意”,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就是“侵权、违法”,如果没了解清楚,很容易无意中踩雷。
小编认为日本本地人也应该有一定的“文化理解力”。当然,规则是规则,但在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的游客时,本地人(或者说媒体)如果能带着一点解释和沟通,而不是一上来就攻击、标签化,会更容易解决问题,也能体现更高的社会成熟度,这才是属于一个发达国家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