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平壤火车站,中国小伙张伟攥着刚兑换的124万朝鲜元(约1万人民币),望着站台上整齐划一的标语牌,心里默念:“这回妥妥当个朝鲜土豪了!”直到三天后,他在涉外商店盯着标价280元人民币的“进口可乐”时,才猛然惊醒——原来在朝鲜,钱真的可以“不值钱”……


汇率幻觉:百万富翁的泡沫


在丹东口岸的兑换窗口,人民币与朝鲜元的官方汇率让所有中国游客心跳加速:1元人民币≈124朝鲜元。张伟用1万元轻松换到124万朝鲜元,瞬间跻身“百万富翁”行列

但现实很快打脸:

平壤地铁票价仅5朝元(约0.04元人民币),但外国游客根本进不去本地人通道

国营粮店的大米1.5元/斤,但游客只能去涉外商店买15元/斤的同款

本地人月薪300-500元,而涉外酒店一晚房费抵得上他们两个月工资

“这就好比拿北京工资去瑞士消费,还自以为能当土豪。”导游金小姐苦笑着解释。


撕裂的物价:本地人的“乌托邦”与游客的“高价牢笼”


1. 本地人的低消天堂
在平壤统一市场,张伟透过车窗窥见真实的朝鲜物价:

主食:玉米0.8元/斤,土豆0.5元/斤,猪肉5元/斤

福利:免费医疗教育、分配住房,连自行车都是“传家宝”级资产

生存智慧:主妇们用粮票换低价粮油,退休老人用废弃轮胎种菜

“我们月薪500元,但看病不花钱,孩子上学全免费。”杂货店老板娘李善姬展示着政府发放的购物券,“这些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2. 游客的高价陷阱
当张伟踏入涉外商店,价格瞬间魔幻:

餐饮:一碗冷面20元,参鸡汤50元,是本地价格的10倍

日用品:国产牙膏30元/支,毛巾80元/条,堪比国内奢侈品专柜

电子产品:华为手机标价7000元,抵得上朝鲜工人两年工资

更荒诞的是,张伟试图用流利朝语混进国营商店,却被警卫拦住:“同志,这里需要粮票。”



朝鲜的物价撕裂源于独特的“经济双轨制”:

计划经济护城河:政府严格控制粮食、燃料等基础物资价格,确保全民温饱

外汇商店黑洞:进口商品通过黑市流入,催生特权阶层,一部走私摩托能卖到35万人民币

暗流涌动的黑市:商贩们无视政府指导价,大米价格一度飙升至9700朝元/公斤(约78元人民币),比官方价高4倍

“表面是平均主义,暗地里早有人开宝马喝洋酒。”在朝经商十年的老周透露,“平壤富人区的超市里,瑞士巧克力成堆卖,但普通人连见都没见过。”


中国小伙的“破产”实录

张伟的7天朝鲜之旅,成了大型消费翻车现场

Day 1:豪掷800元包车游览妙香山,却发现本地公交票价仅0.5元

Day 3:在涉外餐厅点了一桌“豪华宴”——冷面+泡菜+啤酒,结账时竟要150元

Day 5:试图给导游送国产手机当礼物,对方却摇头:“这够我半年工资了,太扎眼。”

Day 7:离开时兜里只剩30元,而本地工人老朴笑着说:“这够我家吃半个月了。”


当我们在讨论朝鲜物价时,究竟在讨论什么?


朝鲜用极端案例戳破了一个幻觉:货币购买力从不由汇率决定,而是权力与规则的游戏

对本地人而言,低物价是福利制度的馈赠,但代价是选择权的剥夺

对游客而言,高价消费是经济保护的结果,更是意识形态的防火墙

对特权阶层而言,黑市与外汇商店是他们跨越阶层的秘密通道

离境时,张伟在鸭绿江大桥上拍下最后一张照片。江对岸的丹东霓虹闪烁,他突然懂了金导游的话:“我们的幸福,在于不用比较。”

后记

朝鲜物价的真相,就像大同江畔的落日——本地人看到的温暖余晖,游客触到的却是刺骨江风。或许真正的“便宜”,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一种无需焦虑的生存底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