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就在印巴边境连续交火三晚后,印度突然毫无征兆的在上游开闸放水,这莫名其妙的操作和他们当初截断水源一样,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水火无情。如此突然的开闸放水,很快就造成了下游的巴基斯坦境内出现中度洪水,政府发言人只能迅速提醒居民远离河道。
眼看情况越发危急,巴方也是一通电话打到了中方,希望能够得到中方的帮助,而作为始终爱好和平的一方,我们的外长很明确的展现了态度!
发生恐怖袭击,先切断邻国水源?
克什米尔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又一次成了南亚风暴的中心。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多年来最惨烈的一次恐怖袭击,26人死了,几十人受伤。消息传出来,整个地区瞬间紧绷成了一根弦。
印度毫不犹豫地把矛头指向了巴基斯坦,一边在国际上大肆渲染“跨境恐怖主义”,一边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里自说自话,好像只要嘴够硬,真相就能按自己意思重新排列组合。
然而,就在外界还在关注恐怖袭击时,印度又悄悄搞了个大动作。这次,他们盯上的,是水。对的,水源。
说到这里,任何了解南亚局势的人都知道,水对于巴基斯坦意味着什么。农业、民生、发电,全靠这些跨境而来的河流,尤其是杰赫勒姆河这样的命脉。
而且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银行好不容易敲定了一纸《印度河水条约》,明确规定印巴双方要共享水资源,不得单方面搞小动作。
条约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就是为了避免水源这种事引发更大的冲突。
可惜,规矩是给愿意讲理的人准备的。到了印度这边,一旦情绪上头,条约就像过期文件一样,随时可以无视。
于是,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印度单方面开闸放水。对,你没听错,什么通知、协调,统统省略,直接一把闸开下去,河水咆哮着冲向巴控克什米尔下游地区。
毫无征兆,又突然放水
结果,毫无准备的巴基斯坦措手不及,大量农田被淹没,牲畜挣扎在洪水之中,部分村庄受灾严重。
更有意思的是,当巴基斯坦方面质问,印度连个像样的解释都懒得给。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一副“我就是这么干了,你能怎么样”的姿态。
这种操作,说是霸道已经是客气,摆明了就是用水资源当武器,拿下游几百万人的生计开玩笑。
要知道,南亚这个地方,不像那些资源充沛的发达国家,水一旦出问题,影响的可是整个社会基本盘。
农业崩了,粮食紧了,民生跟着乱套,局势迅速滑向失控边缘。
巴基斯坦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面临突如其来的洪灾压力,政府一边组织救援,一边紧急在国际上发声。
同时,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立刻拨通了中国外长王毅的电话,通报了整个局势。
话说得非常清楚:一方面,巴基斯坦坚定反恐,绝不容许恐怖势力作乱;另一方面,印度单方面开闸放水,不通知、不协调,严重违反了国际条约精神,给巴方带来了直接损失,现在需要中国这样的朋友出面,帮忙降温局势,避免情况进一步失控。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这通电话不仅是求助,更是对局势的一次冷静分析和应对。
他们非常清楚,靠和印度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只能拉来真正讲信用的大国力量,设法让局势别彻底滑向不可控。
巴基斯坦也知道,在当前这种局面下,能够既跟印度对话,又真正在南亚发挥影响力的国家,不多了,中国算是最靠谱的一个。
中方明确表态,事态不该再升级
王毅外长的回应没有让巴方失望。他明确表态,中国高度关注局势发展,支持巴基斯坦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努力,强调反恐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同时,也指出,冲突不符合印巴双方根本利益,应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查明真相。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不会支持任何单边行动,也反对有人靠耍小聪明,把本来就复杂的问题搞得更加不可收拾。
从整件事来看,印度这次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又一次典型的双标。
自己遭遇了恐怖袭击第一时间在国际上喊冤,要求全世界声援,可轮到自己手上,开闸放水、破坏邻国民生,却连最基本的告知义务都不履行。
这种选择性守规则、选择性喊道义的做派,早就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手段更直接,后果也更恶劣。
杰赫勒姆河这条河,对巴基斯坦意味着生命线,印度心知肚明,但还是硬生生捏着水源开价。
这种操作,在外界看来,摆明了是在拿水资源搞政治勒索。国际法?条约?信任?都可以随便扔进垃圾桶,只要能达到目的。
更令人感叹的是,在国际舆论场上,很多西方媒体对于印度这波操作要么集体失声,要么轻描淡写,仿佛洪水没发生,农田没被淹,牲畜没在水里挣扎一样。
而在这种背景下,巴基斯坦选择了最理智的做法——没有立刻用武力回应,没有在边境加码挑衅,而是寻求通过外交渠道,稳住局势。
毕竟,真要动起手来,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旦失控,后果不是一两场边境战斗能收场的。
就算明知道印度这波操作极其无理,巴基斯坦也得把大局放在前面,哪怕内心火气再大,也要通过求助中国、联合国际社会来争取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