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张莉
大肆宣扬入狱经历,犯罪也成了一种人设。
近日,因“酒托”诈骗入狱的卿晨璟靓以“最美通缉犯”人设高调入驻短视频平台,却在48小时内遭遇封号。
在卿晨璟靓的账号简介里,“2018年头条人物”的标签与“改邪归正”的宣言形成刺眼对照,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粉丝的点赞、打赏。
出狱人员将通缉令照片刻意包装,以辅助打造个人IP,把犯罪经历转化为账号吸粉工具,这种将违法污点进行娱乐化的操作,本质上是对法律惩戒严肃性的消解。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对犯罪的轻视心理,误以为犯罪也算是一种能让人出名的“捷径”。
早在2023年1月,中央网信办就开展了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其中提到,查处炫耀服刑经历、美化服刑生活的所谓“励志网红”。
“犯罪引流”绝不能踏入“主流”,一旦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效仿,以各种极端的方式收割流量。平台最终以“利用违法犯罪经历不当获利”为由封禁了卿晨璟靓的账号,这也是在切断“犯罪网红”的赛道。
但从社会就业的角度看,个别出狱人员想要重新融入社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并非易事。不少人依然带着有色眼镜,对此类人员的接纳度较低,很多用人单位出于各种顾虑,不愿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有律师分析,从社会影响来看,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正常生活,而走上极端,成为更严重的罪犯。
社会应该对这类人有一定的包容性。当下,没有相关的法律明文规定,刑满释放人员不能从事自媒体、主播行业。与其让刑释人员在流量围猎中剑走偏锋,不如构建更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
对待刑满释放人员,社会接纳需要更多解法,一方面要给他们机会重新回归社会,另一方面也得立规矩避免犯罪。若他们违反政治立场、法律法规、公序良俗,或者利用犯罪经历营销的,网络舞台也绝不能容忍。对于刑释人员,比起消费黑历史博眼球,用真正有价值的创作重建社会信任才是长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