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9月,长征中的红军直到过了腊子口才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当地村民见战士们爱护穷人,尊重民族习惯非常感动,纷纷邀请他们回家。
吃上了久违的热汤热饭、坐在热腾腾的火炕上这一切都让大家感觉温暖心安,然而这暂时的“幸福”却并没有让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沉沦。
毛主席非常清楚自从“俄界会议”后该去哪里生存,又该如何发展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同时在消息闭塞的藏区呆了数月,中央也急需了解外界情况。
伟人注意到哈达铺这个敌占区,它虽偏僻却是客商来往要塞,甚至还有能订报刊,传送书信邮政代办所。
因此毛主席召来红一团的聂荣臻、梁兴初等人,指派他们立即出发到哈达铺,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资。
然而令聂、梁等人没想到的是,哈达铺一行竟成为红军命运的转折点。
梁兴初
进入哈达铺
时任红一团政委的聂荣臻、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和侦察连指导员曹德连齐齐汇聚在毛主席住处后,伟人说道:“哪个是侦察连连长?”
“我!”梁兴初踏出一步应道。
“你装扮一下即刻出发侦察敌情,摸清对方有多少人,指导员也有任务。”
曹德连赶忙上前:
“请你注意,给我找点精神食粮,凡是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是近期的,都可以拿来。”
梁兴初和曹德连受领任务,马上离开军团部,回到了驻地连队商议对策,经过协商二人决定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进镇后再分头行动。
曹德连
当时红军驻地距离哈达铺只有15公里左右,哈达铺本身就是商贸发达的小镇子,街道两侧分布大大小小商铺二百多家,此地又是南来北往经商通道,因此它虽是边陲小镇,却信息通畅、处处都是繁荣景象。
身着国民党中校服装的梁兴初带领一队人马,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哈德铺城门外,守卫小兵刚想盘问,可一见梁兴初衣服上的黄边胸章,便立正站好,规规矩矩地行了个军礼。
听说有“中央军”走访调查,哈德铺镇长和保长也赶紧出来迎接,梁兴初也是派头十足,只轻哼一声算是打招呼了,众人来到镇公所后,梁兴初高扬下巴中气十足说道:
“你们这都有多少人,粮草都备得多少。”
梁兴初话音还没落,镇长和保长便争先恐后,如实将情况一一汇报清楚,摸清底后,梁兴初对旁人使了个眼色,接着侦察连便不费一兵一卒顺利占领了哈达铺。
哈达铺的烧饼
9月19日聂荣臻率领红一军方面军进入哈达铺,以临街院落“同善社”为司令部,话说当时红军战士接连经历湘江血战、四渡赤水、又爬雪山,过草地,饥寒交迫中抵抗国民党无休止的围剿。
因此考虑到战士们长期处于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身体机能达到极限的状态,政治部决定给每人发一个银元,让他们在哈达铺“吃好”“休息好”。
按照当时哈达铺的物价1个银元完全可以买到5只鸡,因此大家便趁机大快朵颐起来,彻底改善生活。
而聂荣臻在临时司令部做好布置安排后,便掏出1银元对战士杨家华说:
“这是我的1银元,你帮我到集市上买几个烧饼,剩下的你自己解馋吧。”
杨家华
杨家华兴奋应下来后,便接过银元脚下生风直奔集市而去,一路上他左瞧瞧热乎乎的包子,右看看刚出炉的锅盔,肚子是叽里咕噜乱叫。
不多时杨家华便来到烧饼铺,他欢快地喊道:“老板来5个烧饼。”
5个烧饼一装好,烧饼铺老板接过银元一看说:
“这是什么钱,我没见过,都是收的铜板。”
“这是银元,1银元能买5只鸡呢。”
烧饼铺老板忍不住惊叹道:
以前那些老总从我们这吃啊喝的从不拿钱,红军就是咱老百姓的队伍,讲纪律,我再装几个饼给你。”
言罢,饼铺老板从炉子里夹出5个烧饼,随手抽出张大报纸,将所有的烧饼码得整整齐齐,包裹得严严实实交给了杨家华。
杨家华带着烧饼回到司令部后,聂荣臻正在与林彪商议给毛主席的电报内容,杨家华便把烧饼放在桌子上默默退了出去,不多时他听到屋内聂荣臻急促得呼喊声:
“杨家华,你快进来。”
杨家华心中一惊,以为烧饼有问题,赶紧跑了过去,没想到10个烧饼是完好无损,倒是那装烧饼的报纸被聂荣臻紧紧地握着,他激动地问道:“你这饼是在哪买的?”
“就是集市上的饼铺,这饼有什么问题吗?”
“这饼好极了,你去烧饼铺再问老板买些报纸,不论价钱。”见杨家华有些怔愣,林彪着急催促道。
聂荣臻
聂荣臻拿过三个烧饼,塞到杨家华手里说:
“吃饱了快去快回,我们等你消息。”
接着聂荣臻与林彪齐齐坐下,聂拿起那张略沾油的报纸与林彪细细道来:
你看这张《大公报》,上面明明白白写着山西军阀阎锡山派兵进攻刘志丹红军,有红军就有根据地,这说明主席在会议上的提议是完全正确的。”
林彪也重重地点点头,二人商议等杨家华拿来其他报纸,信息比对后再行向毛主席等领导人汇报。
不多时杨家华匆匆忙忙跑来汇报说:
“烧饼铺老板那还剩一张上个月的《山西日报》,他说不要钱,只要能帮红军的忙就行。”
聂荣臻心中一暖,接过报纸再看:“刘志丹管辖三师,其下尚有十四个游击队,各种小组赤卫队众多。”
念到这里,聂荣臻与林彪眼睛双双一亮,异口同声道:
“杨家华,以最快速度把报纸送到中央毛主席处。”
无独有偶,几乎与此同时,毛主席事前派出寻找“精神食粮”的曹德连在哈达铺也有了重大发现。
国民党的报纸
话说曹德连早前随着梁兴初顺利进入哈达铺后,二人便分头行动。
前期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并没有展开行动,而是悄悄埋伏下来,眼看城中气氛一如往常,他才带着数人到邮政代办所寻找近期的报纸杂志时,恰巧遇到住在邮局旁旅社的一个国民党少校副官。
这个少校副官隶属甘肃军阀鲁大昌部,他见到一身中央军装束的曹德连,谄媚不已连连点头哈腰,还说自己刚刚用骆驼带来了几担子最新的报刊、杂志、衣物等时下流行的新鲜玩意。
这可真是瞌睡了,有人上赶着送枕头,想什么来什么,曹德连派头十足地在框里翻出不少近期的国民党杂志,报纸,再加上邮局里找到的几份《大公报》。
他左右递了个眼色,待“国民党少校副官”被牢牢控制住后,就将这些报纸、杂志送至毛主席处,然而他还是略慢一步。
9月20日天刚蒙蒙亮时,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就收到了聂荣臻快马加鞭送来的“烧饼铺报纸”,他们如获至宝,分头阅读起来,伟人是越看越高兴。
他拉过张闻天说:
“洛甫(张闻天化名),你看,咱们可真是要感谢国民党送来的及时雨啊,这张《大公报》上写着,陕北赤色力量兴旺,陕北境内23个县城全部都属于红色范围,还有这张8月1号的报道现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这说明陕北还有一块几乎与江西苏区面积一样的根据地!”
伟人忍不住惊呼道,张闻天也频频点头:
“不错,这与你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咱们现在应该尽快到哈达铺,寻找更多有效信息。”
张闻天
“先不着急,咱们多对比几份不同报纸,这样信息更准确。”毛主席说道。
话音未落,黄德连也带着数份《大公报》和其他杂志赶来,大家对比几份报纸内容,日期更加确定了陕北存有刘志丹的红色力量,便立即行动起来。
党中央领导人及主力部队大约7000余人在当天傍晚顺利到达哈达铺,毛主席和张闻天同志住进周总理为他们安排好的药铺后院平房里。
就在这间药铺内,张闻天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会议。
会议上除了对现有部队进行整合外,大家纷纷手持红蓝铅笔,对着一张张由聂荣臻、还有梁兴初、曹德连新送来的报纸,把感觉所有关于陕北红色力量的消息全部勾画出来,进行详细讨论。
要知道当年信息传递可远不如现在这么发达,再加上红军又在消息闭塞的藏区呆了数月,国民党报纸上的信息对于经过万水千山,冲破重重险境的中央红军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霖,大家内心欣喜、激动的程度溢于言表。
贾拓夫
毛主席等众人商讨差不多时,特意让叶剑英找来曾经在陕北省委工作过的贾拓夫讲述那里的情况,贾拓夫本是陕西神木人。
只不过其两年前在参与西安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陕北省委遭到破坏,他从后门逃出才能找到中央汇报陕北省委情况。
后奉命来到苏区跟随红军长征,简单来说其实从刚开始长征起,党中央就和陕北党组织就失去了联系。
所以自然也不知道从国民党围剿中幸存的同志们在刘志丹的领导组织下,又秘密回到照金,并在那里逐渐把红色力量发展壮大。
要知道当时全国的革命根据地已丧失百分之九十,陕甘宁根据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综合以上种种情况,党中央终于在9月22日做出将红军长征的终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定。
长征的落脚点
于是乎一直流传至今的说法,是关于我党之所以能“确定长征落脚点”,是哈达铺的“这几张报纸”起的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不管是烧饼铺老板的旧报纸,还是曹德连找来的大公报,它们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毛主席他老人家运筹帷幄,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就已经对最后的目的地先后有多个设想。
最开始党中央想要在西南落脚(云贵川西康等地),这里有天然工事便于红军生存发展,但湘江一战明显可以看出我军的西进路线已为国民党掌握,所以再往西的话势必钻入敌人的包围圈。
经过几次会议后,与数次危难中力挽狂澜的毛主席成为实际上的“军事指挥决策核心领导者”,贾拓夫随着大部队长征时,毛主席就经常找他详细汇报陕甘党组织的红军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
或许在那个时候伟人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蓝图,特别是在毛儿盖召开的会议上,毛主席专门提出红军的主力应该向北发展,只不过由于张国焘想“率兵南下自立”。
为大局着想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带着红一、红三军团单独北上,途中在甘肃的俄界村又召开了“俄界会议”,伟人明确表明要到地域辽阔且敌人力量薄弱的甘肃东北、陕北活动的方针。
只是那时信息闭塞,陕北根据地到底怎么样,现状如何,有没有被国民党破坏,大家无从知晓,所以关于未来的落脚点仍无定论。
直到攻克了腊子口,伟人又一眼锁定哈达铺这个地方,它是由川入甘的唯一交通枢纽又是各路信息交汇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到达哈达铺后,因为国民党的报纸大家才明确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也了解到近期情况,哈达铺的报纸使得毛主席心中的蓝图更加具体化了,也让我党红军找到了明确的落脚点。
结语
话说毛主席嗜好读书看报的确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良好习惯,战争年代的伟人对读书看报的需求如饥似渴。
红军每解放一个城镇,毛主席都要派人到当地邮局搬来一捆又一捆的报纸,他细细查看每条新闻从不放过细枝末节,更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甚至能从国民党报纸搜集出敌人政治、军事、财政方面的信息,抗战时期延安环境相对稳定些时,国民党统战区的报刊也比较容易搜集到,毛主席一下子就订了14种报纸和19种刊物。
正是因为毛主席爱读书看报,对信息的敏感把握、他老家人才可以在时局变换中步履不乱,甚至是对未来走向心知肚明,对国民党蒋介石是了如指掌,拥有在战场上剪草为马,撒豆成兵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