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那时,毛主席已经步入晚年,一些会议很少参加。九大的内容事关全国,毛主席不可能缺席,他亲自查看参会人员名单,确保不落下一人。



这么大的会议,按道理不会有人缺席,可在毛主席查看时,缺少了一位重要人士,在确定对方不在会议名单后,转头对周总理说:

“他不来,会不开!”

身边的工作人员一时愣住了,不知道主席指的到底是哪一位。



周总理赶紧说道:“主席,您是说徐海东将军吗?”

毛主席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难掩的关切与不满。



铁血战将徐海东

徐海东的革命生涯堪称一部铁与血的传奇史诗。190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一个贫苦窑工家庭的他,自幼便饱尝人间疾苦。

2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27岁参与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在鄂豫皖根据地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殊死搏斗。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徐海东临危受命重组红25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这支仅3000余人的部队转战鄂豫陕三省,先后粉碎国民党军三次大规模"围剿"。

随后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开始长征,这支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童子军"创造了长征史上的奇迹:

在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的征途中,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还成功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部队人数不减反增。



在长征过程中,他曾主动将红军军长职务让给下属程子华。这个决定并非出于权力的放弃,而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自觉。

他知道,自己并非无可替代,革命事业的延续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精神在整个红军中成为了激励许多人前行的力量,也成就了他在同僚心中的崇高地位。



毛主席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达过对徐海东的高度评价,称他为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与英勇战士。

蒋介石在面对徐海东的部队时,也不得不心生敬畏,甚至曾表示:“他是个不容小觑的人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海东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皖东周家岗的战斗中,他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三昼夜的生死较量,虽然战斗艰苦,但最终他们击退了日军,取得了胜利。

在出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旅长时,徐海东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负责侧翼阻击任务,其控制的蔡家峪至东河南镇一线,有效切断了日军第21联队的增援路线,为115师主力歼灭日军辎重队创造了战机。



温塘战斗期间,徐海东指挥344旅歼灭日军精锐第14师团一部,此战被朱德评价为"平原游击战的典范"

1941年,长期的战斗导致了他的身体健康急剧恶化,被诊断为肺结核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徐海东被指示静养,暂时退居幕后。

在评定军衔时,徐海东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名列全军第二,仅次于粟裕。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他过去功勋的认可,更是对他无数个日日夜夜为革命付出的深深敬意。



面对这个特殊的荣耀,徐海东觉得受之有愧,联系到周恩来总理,想要降低军衔,得到的答复是:

“你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授予你大将军衔,不是过高,也不算过低,正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徐海东虽因健康原因缺席解放战争,但1947年中央军委仍将其列入军事委员会委员名单,1954年首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中亦有其名,这表明其军事影响力已超越实际指挥范畴,成为革命武装力量历史叙事的重要符号。



九大会前的紧急变动

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九大)在北京召开,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这次大会上,许多党内重要的议题将被讨论,并且一些重大的人事安排也将成为大会的焦点。



在一切准备就绪时,毛主席审阅参会人员名单时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徐海东将军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大会的名单中。这一发现让毛主席不禁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怎么没有出现在名单上?”

毛主席的声音中透出一种难掩的愠色。这不仅是对一个革命老将未能受到应有重视的愤慨,更是对那个曾在战场上与他并肩作战的同志的不解。



转头对周总理说:“他不来,这个会就先不要开了!”

周总理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赶紧让人去询问徐海东的具体情况。

毛主席召见了军委办事组组长黄永胜,要求他亲自去探望徐海东,了解其身体情况,并邀请他参加即将召开的九大。



徐海东的身体,从前线退下来后,一天不如一天,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有专业的医生帮他调理身体,但年轻时积累下的伤痛越发严重。

黄永胜来到徐海东的休养地后,看到老将军瘦弱的身体,立马明白:不是有关部门忘了,或者故意不找他,而是担心他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

听说毛主席特别点名邀请自己出席九大时,徐海东眼中闪烁着泪光,他表示:“即使身体不适,爬着也要去!主席既然点名,我一定不缺席!”



这不仅是一位革命老将的忠诚,更是一位革命战士对毛主席无条件的服从与敬仰。

黄永胜回到北京后,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徐海东的情况,并表达了徐海东坚定的态度,表示他一定会参加会议。毛主席听后,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徐海东能够坚持参加九大会,是对革命事业和党的一种最深刻的回应。



毛主席下达最高指示:等徐海东到达现场后,会议正式开始,工作人员要为他提供一切便捷设施,确保他能顺利到达参会地点。

每一位曾经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老战士,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在毛主席心中,徐海东等老战友的出席,不仅是会议的程序问题,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是党和军队历史的延续。



到达现场

1969年4月1日,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如期而至。

随着代表们的陆续入场,一切都显得庄重而严肃。

作为中共党内的重要事件,九大的召开不仅关乎党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的发展方向。每一位党员,每一位代表,都深知此次大会的重要性。



时针走到了九大开幕的时刻,代表们都已到齐,毛主席已经站在讲台前准备开幕讲话。

毛主席环顾四周,并没有看到那位熟悉的身影,心中不由得感到一丝焦虑。

他低头与周总理简短交谈后,便高声问道:“徐海东同志来了没有?”



九大不仅是一次普通的会议,更是一段历史的凝聚,是革命英雄的见证。徐海东,正是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代表们纷纷低头,窃窃私语,毛主席目光如炬,扫视着整个会场。就在现场进入冰点时,徐海东的身影从大门口出现。

尽管他步履蹒跚,面色苍白,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有力。他的出现仿佛是这场大会的一束光,将沉静的气氛瞬间点亮。



毛主席看到了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徐海东站立在那里,脸上带着微笑,但眼中却闪烁着泪花。他不敢打扰毛主席的讲话,而是默默地站在一侧,等待着毛主席的指引。

毛主席见状,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周总理看到老将军已经按座位坐好后,迅速走过去,轻声告知工作人员:“给徐海东老将军换个座位,坐到前排。”

在他经过主席台时,毛主席那满意的目光无声地传递着深深的关怀与肯定。

徐海东的到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到达,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和坚持,中国革命才得以成功,才得以走到今天。



毛主席的那一句“如果徐海东不来,我们就不开始会议”,正是这种精神最真实的体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