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工资只够吃住,有时父母还要补贴点。”
最近,一位985名校生的自嘲引发许多年轻人的共鸣:
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勉强糊口,租房、吃饭、通勤、社交样样烧钱,偶尔还得靠父母“江湖救急”。
像这种自己也在努力工作,但是还是需要父母偶尔帮衬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他们自嘲为“嘬老族”——不似“啃老族”般理直气壮,却在现实压力下,不得不向父母“嘬一口”,不多不少就嘬一口。
“啃老不忍心,嘬老却很香。”
“我们不啃老,就嘬一小口。”
这些年轻的“嘬老族”过得如何?他们的父母又是如何看孩子“嘬老”的?
1
年轻人开始嘬老:
“我也不想,但没办法”
毕业后,年轻人努力工作、积极生活,渴望独立,却发现生活远没有想象的美好。
虽然不好意思,但必须承认,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嘬老”。
NO.1
身处城市,“嘬老”多是无奈的选择
22岁的湖南女孩岚岚,在中部某985大学念书,一毕业就加入了“嘬老”一族。
她在上海跟同事合租一套两居室,离公司很近,房租一个月三千,还要押三付一,刚毕业的她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父母帮她支付了一年的房租,添置了各种生活物品,还给她留了三个月的生活费。
上班后,岚岚每月工资到手不到7000元,除去日常生活开销,所剩无几,父母看在眼里,经常给她寄点生活用品,转点零花钱。
岚岚也觉得不好意思,她前后面试了五轮才得到这份工作,原以为入职后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孝敬父母,没想到还要继续依赖父母。
“老实说,我是真不想继续花爸妈的钱。”她的内心充满无奈和痛苦。
但当月底看到账户里的余额,她只能宽慰自己说,“爸妈目前还在工作,帮助一下我也正常,以后我有钱了一定好好报答他们。”
她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能一边接受一边感到羞愧。
岚岚的情况,也是许多年轻人毕业后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嘬老”,多是面对现实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所以,只能安慰自己,实在是有困难,那小“嘬”父母几口也没那么过分吧。
NO.2
身处县城:“嘬老”感受到家的温暖
无奈“嘬老”以后,总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萦绕在孩子的心里。
但亲情就是这么矛盾又复杂,面对父母的托举,孩子逐渐被家的温暖治愈,离家近的孩子也在用“嘬老”的形式陪伴父母。
黎舒大学毕业后选择直接回到老家复习考公。一年后,几场考试她都没能进面,大学期间存的奖学金也逐渐见底。
“我以为自己很快就能考上,没想过还要花父母的钱。”作为“别人家的孩子”,毕业了还向父母要钱这件事对黎舒来说挺伤自尊。
但父母总是鼓励她,“会好起来的,肯定会好起来的。”还经常主动给她转一些零花钱。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黎舒终于考进当地一家国企,但工资不高,依然无法承担起日常的开销,为了节省开支,她继续和父母住在一起。
原本她也觉得不甘心,自己辛辛苦苦学习,读了省内的名校,她最初的计划是毕业后留在省会工作,再把父母接到身边,最后却回到老家。
“就当陪伴在父母身边,能够照顾他们日常,只能这么说服自己。”
无论是身处城市,还是回到县城,毕业即“嘬老”的年轻人曾以为能通过学历和知识改变命运,但经济压力、职场竞争与所得薪资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看不到未来。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目前出于无奈选择了“嘬老”,但他们也想快一点成长起来,真正变成能为父母遮风避雨的人。
2
“嘬老”背后,是既焦虑又心疼的父母
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嘬老”,都是比较矛盾的心态。
毕竟,孩子在认真生活,渴望独立,作为家长看见孩子努力之后却无能为力也很心疼,但他们同样担心孩子会逐渐失去向上的动力。
NO.1
焦虑,源自代际间的认知冲突
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维持生存已经很不容易,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梦想,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已经足够符合他们的期待。
身处这个内卷的时代,他们一路卷到上大学、工作,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无从奋斗,只剩下力不从心,而父母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样。
老周的儿子已经工作2年多,工资不多,刚好够孩子“一人吃饱”,大多数时候是月光族,还会找自己周转资金。
再过几年老周就退休了,他担心儿子以后能否完全独立。他总会想,这样下去真的行吗?
王丽的女儿彤彤本科毕业后,就去了新加坡继续深造,她以为女儿留学结束,就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高薪工作。
然而,临近硕士毕业,女儿向自己抱怨,但凡是月薪过万的工作,就会有大把大把的名校研究生和她一起竞争,她的海归背景反而没有太多优势。
“一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压力还大,不如回老家。”
最终,女儿考回老家的事业编,吃住仍然在家里,她的工资根本不够养活自己。
王丽虽然心疼女儿找工作不易,但并不能完全理解女儿的选择。
“女儿在海外留学的这几年,花掉了我和丈夫半辈子的积蓄,我们对她的期待是很高的。”
在父母这一辈所处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塑造其信奉“奋斗就会成功”“吃苦就有回报”的认知。
而当下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技术革命与人口红利用尽叠加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职业不确定性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
这种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得父母一辈很难从自身经历出发,去感同身受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代际间的认知冲突。
因此,当孩子选择一份“躺平”的工作,在父母看来就是还不够努力的表现,不太能理解孩子“内卷”过后的无奈。
NO.2
心疼,源自“中国式父母”的付出感
尽管父母对孩子的“嘬老”感到焦虑,但面对孩子生活艰难的事实,他们也无法完全不管孩子,总是忍不住要去操心孩子,即使子女已经成年。
他们嘴上抱怨,自己供完读书还要供他工作,退休金成了孩子的生活备用金,却在慢慢接受、理解孩子的“嘬老”,甚至有父母都会主动去联系孩子,心甘情愿让孩子嘬一口。
“也就嘬一口,两口也行,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吃苦。”
图片来源:网络
宋乔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工作一直不稳定,跳槽了好几家,收入也没见涨多少,又不愿回老家工作,也很少向家里人诉苦。
但宋乔能看出女儿日益憔悴,她很心疼,经常以各种名义给女儿打钱。
“自己就这么一个孩子,这些东西不给她,给谁呢?至少她能过得轻松一些。”
甚至会内疚自己没有给予孩子更好的成长条件,所以总是竭尽所能去帮衬孩子。
“她想做的事我也不懂,帮不上忙,就在经济上给予一些支持吧。”
面对年轻人的“嘬老”,这届父母也成了最拧巴的模样——既怕孩子永远停在原地,也怕孩子飞得太累。
父母与孩子,是两代人隔着时代的鸿壑尝试对话与理解。
当年轻人的理想逐渐被现实磨灭,那些埋怨孩子不努力的父母,也在慢慢看见孩子体面背后的窘迫。
中国式父母的爱,就是嘴上说着“让孩子最后嘬一口”,却甘愿成为孩子余生的退路。
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嘬老”:
“嘬老”并不羞耻
时代折叠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剧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存困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嘬老”。
80后作为第一批直面房贷压力的群体,“房奴”“啃老”这些曾经的热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90后、00后大学毕业后拒绝成为“社畜”,回家当起了“全职子女”————每天给父母做饭、打扫卫生、陪聊天,换取生活费。
这种情况也不仅仅限于东亚国家,曾经喊着“18岁就独立”的美国年轻人,如今也集体上演“大型真香现场”。
根据 Savings.com 最新发布的调查,全美50%的父母仍在经济资助已经成年的子女,用于购买食品、支付手机费、医疗保险、汽车保险,甚至帮助支付房租。相比 2023 年的 45% 和 2024 年的 47%,如今这一比例已上升至一半。
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现实的压力超多数人的心理预期。
在面对外界的不确定性时,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愈发显得珍贵。
与其说这届年轻人“嘬老”,不如说他们把家庭当做自己最坚实的避风港。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汶蓉也认为,中国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向来有紧密的互助和互惠传统,代际间的适度依赖是幸福家庭的象征。
“啃老不忍心,嘬老刚刚好。”这届年轻人并不是完全躺平,而是在必要的时候选择向父母“嘬”一口,或许就是这一口,孩子有了继续向前奔波的勇气。
对于父母来说,当孩子暂时停滞不前时,不要着急,不妨理解他们,给他们支持。
对孩子这代人来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能很跋涉,甚至显得宏大且遥远。
但在现实的河流里,找到自己的小木筏,好让孩子能够调整好心态,找到自己的小木筏重新出发;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构建出自我,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在当下,或许是微小但有效的解法。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1]伏琴读书:新型“啃老”正流行,你可能已中招
[2]最人物:00后,集体回农村“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