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背后的丑陋与无奈
封面 I 豆包AI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巴菲特育儿最经典的一句话: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
这话放在流量时代同样适用。
不适用的是,当你没面子时还要硬放下,扯出来的很可能是真实的血肉。
最近,有网友发现,一位曾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的卿晨璟靓靠着当网红打了场翻身仗,她在宣传视频中,介绍自己为“2018年被通缉上热搜的‘最美通缉犯’”,并让大家加一下粉丝群。
27日下午,抖音黑板报发文,“平台禁止以监狱服刑、违法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不当获利。经核查,该用户过往账号曾因严重违反相关规定于2024年被无限期封禁,2025年3月新注册账号继续发布相关内容。综合其违规行为,对账号处置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权限、抹除粉丝。”
至此,这出荒唐的流量生意彻底覆灭。
不过背后折射出的无底线与困境值得深思,因为这不单是一个人的真实诉求。
颜值即正义,很多时候不只是句调侃,而是生活中真实上演的剧情。
美国梅西赫斯特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考证了大量案例后总结,在非重罪案件中的男性被告,颜值越高,法院的量刑越轻。
还有一项研究显示,颜值越高的受害者,获得的赔偿往往越高。
这些案例当然存在片面性,但全世界各地对颜值会左右人们看法的观点是一致的。
如今这个“铁律”降临到了咱们身边,卿晨璟靓的走红,源自于一张通缉照片,这原本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件,背后原因是其本人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问题是,照片里的她虽素颜模样,但看得出长相十分出众,于是网友们抱着颜值正义的想法,硬生生把这位本被通缉的人捧成了网红。
有了这条链接流量的通道,她出狱后自然而然的走上了搞流量的道路。
其直播动态显示,近一个月卿晨璟靓进行了多场直播,主题是“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等。她的宣传视频中,都会有意无意的提起自己“最美通缉犯”的头衔,以此打捞流量。
图源:抖音截图
其实有过入狱经历不是当网红的原罪,二者之间并无关联,但借牢狱之灾来炒作流量,会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犯罪蹲监狱居然还可以是成名、博取流量的方式。
有趣的是,网红反诈老陈还回应了与通缉照走红女子连麦往事,“我和她只连过一次麦,她上来就说她是做反诈的,以前因为诈骗判刑了,她想重新做人,要做反诈帮助老百姓别被骗。我认为服刑人员干正事悔过也是挺好。但我后来感觉此人目的不是为了反诈,就不再连了。”
从事反诈宣传确有此事,2021年,出狱后的卿晨璟靓在四川省公安厅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官方视频号“熊猫反诈”的反诈宣传视频中亮相。
但流量盛宴下,难有能抵抗诱惑者。
何况这不单是一个人的考量,背后藏着灰色产业链的推手——MCN机构,相关媒体介绍,很多机构会物色类似高颜值犯罪者,提供规避审查的话术培训(如以“特殊时光”代指服刑经历),甚至签订风险对冲合同,目的就是端起畸形流量这碗饭。
流量时代下,当事件被贴上娱乐经济、商业利益,那么正义与暴力、真实与表演的边界就会愈发模糊。
还记得那个把囚服穿成爱马仕的联保CEO杀手路易吉吗?
每逢出庭都是一次久违的时尚秀场、热搜话题,这位出身优渥、常春藤毕业的“富三代”的案件,俨然从社会新闻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有人将其行为定义为对资本暴政的宣战,本人则被冠以“当代罗宾汉”的称号,他的犯罪动机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背后的风潮值得关心。
如路易吉的个人形象被精心“商品化”。他的常春藤学历、英俊外貌、时尚穿搭(如今已是囚徒森林系绿)被社交媒体放大,形成“精英复仇者”的视觉标签。
其同款穿搭一度成为电商爆款,这种将暴力事件转化为审美消费的现象,印证了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预言——严肃议题被解构为视觉奇观,道德评判让位于流量争夺。
汉堡王还在事件发酵之时,发布了一则“我们不告密”的广告,以此来讽刺对手麦当劳,成功蹭到了流量。
类似暴力被包装为娱乐,社会矛盾被转化为消费品的操作还有很多。
各位都很熟悉的金句“打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让一个偷电瓶车的男人火爆全网,更是被众多网友戏称为窃·格拉瓦。
2020年短视频直播爆火的那段时期,当他刚踏出监狱大门时,媒体的喧嚣和网络的热炒就闻风而至,多家公司竞相邀请他加入,甚至开出了高达千万年薪的诱人条件。
图源:微博@新浪新闻
但彼时其婉拒了全部邀约,不过后续入局直播生意终究是没能做起来,近年来有媒体报道其已回老家务农。
这种借着牢狱之灾炒作的风气由来已久,本质上来看都是一门肮脏的流量生意。
而狂欢最后的终极赢家或许是商业资本:媒体赚取流量、品牌收割热度、内容产业挖掘IP价值,“娱乐至死”的循环又一次得以延续。
在消费悲剧这一块,网络环境似乎没有真正反思过,一方面,公众渴望通过极端事件来传递一些意愿;但另一方面,这种反抗又被娱乐工业迅速收编为商业燃料,然后一遍遍的开始轮回。
“重新做人”的机会不该成为炒作流量的养分,这是一个共识。
早在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就发布消息称,全面排查清理以“刑满释放”为标签的搞笑、卖惨、博取流量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
刑满释放人员以不知悔改、反以为荣的姿态活跃在互联网上是不被允许的。
但如何安置刑满释放人员,使其以合适的姿态重回社会,是各方长时间都很棘手的问题。
“没办法,最底层的工作都不要我。”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写下。
在一则求职的帖子中,网友介绍自己曾经因为犯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出来后从事各种零工体力活,但即便如此,有案底还是让其难以找到平稳工作。
在其他网友追问犯罪动机和罪名时,他只回了句年少不懂事。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大概在2018年,大多数工作都开始要求无犯罪证明,包括一些进入门槛较低的保安、保洁、外卖、网约车行业等。
图源:小红书网友截图
有媒体曾经采访过因拒绝有前科人员入职的工厂老板,其表示不是自己太残忍,而是在这方面吃过亏,自己见过太多“二进宫”的案例。
但换个角度想一想,这种隐形的高墙,也可能会带来再犯罪的风险。
这个问题,各方已经关注到并做出了努力,如2025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周光权呼吁制定具体措施,推动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尽快落地。
周光权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已经表明,轻微犯罪的犯罪记录如果不及时封存,已经刑满释放、受过刑事处罚的人正常的求职、求学、生活会因此受阻,进而导致受过刑事处罚的人改过自新后复归社会变得很困难。”
某种程度上来讲,进军网红界看重的就是这里门槛低、收入高,但搞流量需要一个破局点,于是开始组团卖弄过往负面经历。
唯有一边让商业逻辑回归人性尺度,给予特殊人群一些帮助,一边筑起高墙警惕不当之风,才能真正实现“浪子回头”的社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