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每每读到白居易这首《山泉煎茶有怀》,总让我想起那些在忙碌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午后。老白这家伙,不愧是"诗魔",短短二十个字,就把喝茶这件事写出了禅意,写出了人生况味。

茶人白居易:从庙堂到江湖的味觉之旅

说起白居易(772-846),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齐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写《长恨歌》《琵琶行》的大诗人,其实是个资深茶友。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首与茶相关的诗,堪称唐代"茶诗专业户"。

老白同志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在朝堂上直言敢谏,结果得罪权贵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这段经历让他看透了官场沉浮,转而追求"中隐"生活——既不完全归隐山林,也不过分热衷仕途,而是在世俗中找到平衡。茶,恰好成了他这种生活态度的最佳载体。

这首《山泉煎茶有怀》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诗中那份闲适与分享的愿望来看,很可能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这时候的白居易已经懂得,人生如茶,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



泠泠水与瑟瑟尘:一杯茶里的二元世界

"泠泠水"对"瑟瑟尘",老白这组对仗真是绝了!泠泠形容山泉清冷澄澈,瑟瑟则描绘茶叶在沸水中舒展翻滚的样子。一动一静,一冷一热,构成茶事中最迷人的矛盾统一。

现代人喝茶,多是抓把茶叶往杯子里一扔,开水一冲了事。可古人讲究多了,光用水就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说法。白居易特意强调"山泉",说明他深谙此道。好茶配好水,就像人生需要纯净的初心。

而"瑟瑟尘"这个意象更妙。茶叶本是草木精华,却被称为"尘",既写实(茶叶细如尘埃),又暗含佛家"色即是空"的思想。在沸腾的水中,这些"尘"舒展开来,释放出生命的精华。这不正是人生的隐喻吗?我们每个人不都像那一片茶叶,在时代的沸水中或沉或浮?



无由持一碗的现代困境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每次读到这句,心里都会微微一颤。老白想与爱茶之人分享这碗好茶,却找不到理由和途径,这种淡淡的遗憾,现代人不是更能感同身受吗?

在这个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发朋友圈、刷短视频,看似连接无处不在,实则真情实感的分享越来越少。多少人想与知己分享一杯好茶、一段心情,却最终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发呆?白居易的"无由",在今天成了"无处"。

我认识一位茶艺师,她说最难过的是泡了一壶绝世好茶,却找不到懂得欣赏的人共饮。这大概就是当代版的"无由持一碗"吧。物质丰富了,心灵的共鸣却变得奢侈。



煎茶如炼心:沸腾时代的清凉智慧

老白这首诗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在煎茶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智慧。看茶叶在沸水中翻滚,多像我们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处境啊!但白居易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躲避沸腾,而是在沸腾中保持自己的味道。

现代人总抱怨生活太忙,压力太大。可细想一下,忙的往往不是身体,而是那颗停不下来的心。白居易被贬后反而创作出大量好诗,正是因为他在逆境中学会了"煎茶"的智慧——用适当距离看待人生的起落。

我有个朋友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是常态。但他坚持每天早起半小时,用盖碗慢慢泡一杯茶。他说这半小时是他的"泠泠水时间",能让一整天都保持清醒。这不就是白居易穿越千年的智慧回响吗?



做个爱茶人:在物质主义时代的精神坚守

诗的最后,白居易提到了"爱茶人"。什么样的人算爱茶人?仅仅是喜欢喝茶的人吗?我想不止如此。

真正的爱茶人,是能在茶中见天地、见众生的人。他们懂得欣赏茶的滋味,更懂得茶背后的那份专注与宁静。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爱茶人代表了一种稀缺的品质——耐心。

我常去的茶室老板有句话很有意思:"现在的人啊,连等水开的时间都嫌长。"是啊,外卖要30分钟内送达,视频要看15秒的短视频,连恋爱都追求"速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静候一壶水开、一片叶舒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但或许正是这些"异类",保留着对抗时代浮躁的重要力量。他们像白居易一样,在沸腾的尘世中守护着内心的泠泠清泉。



茶凉了,诗还在

一千多年过去了,白居易那碗没能送出的茶早已凉透,但这首诗的温热却穿越时空,温暖着每一个在忙碌生活中渴望片刻宁静的现代人。

下次当你感到疲惫时,不妨试试老白的方法:找一处安静角落,用山泉(或过滤水也行)慢慢煎一壶茶。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或许你会明白,人生如茶,不在于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能否在沸腾中保持自己的本真。

毕竟,在这个"瑟瑟尘"的世界里,我们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瓢"泠泠水"。而白居易的诗,就像一位穿越千年的茶友,轻轻对我们说:"别急,水还没开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