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本质上是在纠结选择大城市的大厂生活还是小县城稳定的编制就业。能够与“宇宙的尽头”成为并列的选项,从某些角度来讲,大厂的工作也确实香,福利好、待遇高的同时,门槛也高。
高校的选择自然至关重要,在第九届华为ICT大赛的领奖台上,广州商学院的师生团队再次捧回全国一等奖奖杯,延续了该校连续四年蝉联国赛冠军的传奇。这所并非传统理工强校的地方院校,如何在高手如云的ICT赛场上屡创佳绩?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答案便逐渐清晰。
广商的成功密码,藏在"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双螺旋共振"的基因里,从2020年与华为和讯飞共建ICT学院开始,学校就将教学标准锚定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其独创的"双螺旋耦合"培养模式,让华为认证体系与学历教育不再是两条平行线——鲲鹏实验室里,学生操作着与华为工程师相同的云服务平台;鸿蒙研究院中,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堂案例。这种深度融合的底气,来自于价值1800万元的实训平台,更源于占教师总数60%的企业工程师团队带来的产业智慧。
竞赛成绩的持续突破,实则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水到渠成。当其他院校还在摸索课赛结合时,广商已建立起"以赛育人"的完整生态链。从500人初赛海选到15天封闭特训,从企业导师全程带赛到赛后技术复盘,每个环节都暗合ICT人才成长规律。
获奖选手梁伟能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大二进入华为认证体系,大三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参赛时已具备解决复杂网络架构的能力。这种"教学-实训-实战"的闭环培养,让技术突破与产业需求始终保持同频。
这也为学生们实现理想的就业提供了更多元的机会,学生们的起薪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区块链创新班毕业生起薪8000+的背后,是校企联合设计的"3+1"培养方案:三年在校完成"课证融通"的知识储备,一年在企业生态链实战淬炼。这种将人才成长链与产业需求链深度咬合的模式,使得大部分毕业生能无缝对接大厂优质岗位。
广州商学院让企业真实场景融入课堂、行业认证衔接学分、技术突破转化为商业价值,帮助学生们拥有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获得在大厂就业更直接的平台与渠道,满足考生的期待。
关注“高考志愿说”,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