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留学成为一条没什么门槛的镀金途径之后,
就已经注定了海归派的没落......
2025年4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里的一场婚外情举报事件,居然意外地撕开了中国医疗教育体系最深层的遮羞布。当人们发现规培医师董袭莹用五年时间走完普通医学生十二年的培养路径时,突然就理解了格力董事长董明珠那句——“绝不用海归派”的争议言论。
首先在此声明,我并不歧视海归,事实上也没资格歧视海归,咱们理性就事论事。
先看看规培医师董袭莹的魔幻履历
根据报道,她本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专业,名字听起来很是牛逼,但仔细一查其实也就那样,可以对标为国内的三本院校。这所与哥大一墙之隔的私立文理学院,除了名字具有迷惑性之外,他还很擅长拿捏人心——毕业证是两校联发,上面同时印有两校公章。
这样做的目的,
一是为了让学生更有“自豪感”——我可是哥大毕业生哦,不信看我毕业证上的章!
二是为了迷惑国内的用人单位,在国内招聘市场上,该校“有可能被直接当成哥大”,国际名校毕业生,走到哪都是香饽饽,所以这块儿的市场很大。
这种模糊的学历认定机制,成为特权阶层撬动资源的第一道杠杆,所以我们的主角董袭莹就完美地利用了这个“漏洞”,然后顺利申请到了协和医学院的“4+4试点班”(即 4 年非医学专业教育加上 4 年医学教育,无医学本科背景的学生可借此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示意图
花费百万留学“镀金”,归来月薪只有5000——海归没落了
董袭莹为什么要这么搞呢?
首先,传统医学生需要“5年本科+3年规培+3年专培”才能勉强挑起医院大梁,期间还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数,对于医学生来说压力很大,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到最后。
因此,为了让更有天赋的医学上早早地为社会做贡献,协和医院提出了 “4+4” 项目,旨在选拔非医学背景的优秀本科生,经过 4 年学习直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不过这个项目对申请者的本科院校和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董袭莹本科读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专业这个三本院校,无论怎么搞都是不可能有资格的。
但现实往往就是这么荒诞,董袭莹不但被选上了,甚至规培期都被压缩至1年了,这里面要是没点猫腻我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再来看看在协和医院期间,董袭莹都干了哪些骚操作
从网络上扒出来的信息来看,董袭莹当初写了30页的博士论文,但有趣的是论文中研究的是妇科影像,而指导老师却是骨科院士,最终学位变成了内科,结果工作定岗是泌尿外科......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医学界的“六边形战士”?
此外,网友还爆料称其通过婚外情对象肖飞(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违规调整科室,甚至在手术室因操作失误导致全麻患者被晾在手术台40分钟的骚操作。但更让广大学子寒心的是,知网突然下架了董袭莹的相关论文......
这让那些兢兢业业埋头苦读的普通医学生怎么想?
他们经历了高考600分的厮杀、八年寒窗苦读、三年规培月薪3000的煎熬,而董袭莹们却能用哥大文凭+家庭资源轻松通关。这种落差在医疗领域尤为致命——当“速成医生”拿着手术刀时,患者的安全已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上升到社会信任问题了。
现在回头看看董明珠的暴论——好像也没有那么刺耳了
董明珠在4月22日格力股东大会上的说了一句“海归派里有间谍,我只能保守选择不用。”
前几天这事发酵起来之后,董明珠和格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和谩骂,包括各大知名媒体人、各大新闻网站等等。其实平心而论,董明珠这话只是在股东大会上说的,属于内部招聘的隐藏要求,谁家没点关起门来说的悄悄话?
尽管该言论因“群体污名化”遭到舆论批评,但董袭莹事件恰好印证了公众对“镀金学历”的深层焦虑——当社区大学转学、学历包装、推荐制入学形成完整产业链时,海归背景不再是能力证明,反而成为资源阶层的合规性工具。
公众真正抵制的不是留学生群体,而是被特权腐蚀的选拔机制。
董明珠的偏激言论不该成为正确答案,但它撕开了值得深思的真相:
——当海外学历沦为某些人的合规性装饰时,企业确实需要更严格的审查机制。
而比“不用海归”更迫切的,是建立透明可追溯的学历认证体系、铲除医疗教育领域的资源寻租空间。毕竟,手术台上躺着的任何一个患者,都承受不起“董袭莹式奇迹”的代价。
你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