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年的梅雨季节,江南连日阴霾。崔明远踩着泥泞的山路,向山腰的破庙跑去。这位二十五岁的落第秀才,已是第三次乡试不中,如今盘缠用尽,只得从省城徒步返回家乡。

"好个鬼天气!"崔明远甩了甩油纸伞上的水珠,推开庙门。庙内蛛网密布,神像倾颓,唯有一盏长明灯幽幽燃着,灯旁坐着位灰袍老者,正就着灯光翻阅书卷。

"老先生叨扰了。"崔明远拱手行礼,"晚生避雨片刻即走。"

老者抬头,露出一张奇特的瘦脸——左半边红润如生,右半边却青白似鬼。他合上书卷,封皮上赫然写着《生死簿》三字。

"崔明远,浙江绍兴府人士,生于雍正五年三月初七。"老者声音沙哑,"今日戌时三刻,你将死于山洪。"

崔明远倒退两步:"老先生如何知我姓名?这...这死期又从何说起?"

老者不答,从袖中取出一块青铜腰牌放在地上。牌上刻着狰狞鬼面,下书"千秋冥吏"四字。

"我乃地府文判官,掌生死簿录。你阳寿已尽,但因文才斐然,阎君特召为冥吏。"老者指了指崔明远腰间,"你随身那方'明月照沟渠'的闲章,便是凭证。"

崔明远下意识按住印章——这是他为抒发落第郁闷而刻,从未示人!他还欲再问,忽听庙外雷声大作,老者与长明灯竟同时消失,只剩腰牌在地上泛着青光。

"怪事..."崔明远拾起腰牌,只觉入手冰凉刺骨。他疑为幻觉,将腰牌塞入行囊,冒雨继续赶路。

傍晚时分,崔明远投宿在山脚客栈。正要入睡,忽听窗外传来熟悉的沙哑声音:"第一验。"

"谁?"崔明远开窗四望,院中空无一人。正疑惑间,房梁突然"咔嚓"断裂,一根椽子擦着他的鼻尖砸在床上!

惊魂未定的崔明远连夜换了房间。次日过独木桥时,那声音又响:"第二验。"桥板应声而断,他险些坠入湍流,幸而抓住岸边树根才捡回一命。

"莫非真要应验?"崔明远想起老者说的"戌时三刻",不禁毛骨悚然。他加快脚步,终于在第三日傍晚赶到家乡县城。只要过了前面青萝河,就能到家了。

"第三验。"阴冷的声音如影随形。原本平静的河水突然暴涨,上游传来闷雷般的轰鸣——山洪来了!

崔明远拔腿就跑,却见那灰袍老者站在洪水前方,手中生死簿哗哗翻动。一个巨浪打来,崔明远顿时天旋地转,呛水窒息...

"醒醒,新来的。"有人拍打他的脸。崔明远睁眼,发现自己躺在白玉长廊上,四周雾气缭绕。灰袍老者站在一旁,身后是两个青面鬼差。

"我...死了?"崔明远摸向胸口,没有心跳。

老者点头:"随我去见阎君吧。记住,你如今是冥吏,不再是阳间书生了。"

穿过重重殿宇,崔明远被带到一座宏伟的黑玉大殿。殿上坐着位黑袍王者,正是阎罗天子。他粗略翻看崔明远的生平录,满意道:"文笔清通,断案公允,正好补文判官之缺。"

崔明远壮着胆子问:"阎君,我那'明月照沟渠'的印章..."

阎王大笑:"你自比明月,却不知明月乃太阴之精,正应冥府之职!此乃天意。"

崔明远很快适应了冥吏生活。他的工作是整理《善恶簿》,记录亡魂生前功过。地府虽阴森,却比阳间衙门公正——这里没有银子开道的后门,也没有权势压人的豪强。

这日,崔明远正在誊录卷宗,忽听外面鬼差押来新魂。他抬头一看,如遭雷击——那披头散发的女魂,竟是他青梅竹马的未婚妻林茹芸!

"茹芸!"崔明远冲上前,"你怎么..."

林茹芸的魂魄黯淡无光,见到崔明远却突然明亮了几分:"明远?他们说...你死了?我因思念成疾,半月前呕血而亡..."

崔明远心如刀绞。他们本约定今秋完婚,谁知阴阳两隔!他急忙查阅《生死簿》,发现林茹芸阳寿竟还有四十二年!

"错了!定是勾错了!"崔明远拉着未婚妻冰凉的手,"我带你去找阎君申诉!"

灰袍老者突然现身拦住他:"崔判官,阴阳有序,岂容儿戏?这女子阳寿虽未尽,但生死簿上注明'自绝性命者,不在此例'。她因情伤身,等同自戕。"



崔明远怒道:"荒谬!茹芸最是惜命,怎会自绝?定是勾魂使者误勾!"

老者叹息:"即便如你所言,魂魄入地府,从无还阳先例。"

崔明远看向林茹芸,她眼中泪水化作珍珠滚落——这是魂魄极度悲伤时的异象。他猛然想起自己已是冥吏,有权查阅更隐秘的《因果簿》。

趁夜深鬼静,崔明远潜入典藏司。在堆积如山的文牍中,他终于找到林茹芸的因果录:原来勾魂使者那日奉命捉拿的是邻村同名的老妇,却错把青春正盛的林茹芸勾来了!

次日升殿,崔明远当众呈上证据。阎王震怒,将失职的勾魂使者打入轮回道。但对林茹芸还阳一事,却仍迟疑:"魂魄离体七日,肉身已腐,如何还阳?"

崔明远伏地叩首:"下官愿以永世为冥吏为代价,换茹芸重生!"

殿中哗然。灰袍老者劝道:"痴儿!永世为吏意味着再无轮回,你将看着亲人朋友一代代死去,自己却永远困在这暗无天日的地府!"

"我愿意。"崔明远握住林茹芸的手,"只要她能活着。"

阎王沉吟良久,突然问道:"崔明远,你腰间那方'明月照沟渠'的印章,可还带着?"

崔明远连忙奉上。阎王将印章在案上一按,印文竟化作一道金光射入林茹芸眉心:"去吧!借体还阳,重续姻缘!"

原来阎王早知冤情,特设此局考验崔明远。林茹芸的魂魄被送回阳间,附体在同名老妇身上——那老妇本该当日死亡,如今返老还童,成了"林茹芸"的模样。

而崔明远作为交换,永远留在了地府。他被擢升为首席文判官,掌管《因果簿》修订。灰袍老者退休前告诉他:"其实你阳寿本该六十八,阎君爱才,才提前招你入冥。"

十年后的清明,已是崔判官的崔明远获准遥望阳间。他看到林茹芸嫁给了自己的同窗好友,生儿育女,生活美满。她每年清明都会在院中摆一桌酒菜,对着明月独酌——那是崔明远生前最爱的时刻。

"不后悔吗?"灰袍老者——现在该叫白袍了,因他半边鬼脸已恢复正常——前来探望。

崔明远摩挲着腰间的冥吏令牌,上面新刻了一行小字:"明月无私照"。他笑道:"明月本就在九幽,何谈照沟渠?如今明察秋毫,断尽阴阳不平事,正是得其所哉。"

又过了许多年,林茹芸寿终正寝。她的魂魄来到地府,崔判官亲自接引。两人相视一笑,恩怨情仇尽在不言中。

而那块"明月照沟渠"的印章,被阎王收入宝库,成为地府警示新晋冥吏的圣物。每当有冥吏抱怨工作苦累,阎王便让他们看看这印章:

"明月尚能照彻九幽,尔等何敢言苦?"

至于崔明远,他永远留在了地府,成为最公正严明的判官之一。据说在特别晴朗的夜晚,人们能看到月亮上有两个淡淡的人影,一个执笔,一个捧卷,正在核对世人的善恶功过。

而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会在中秋月圆时,对着明月洒一杯酒——敬阴阳两界,所有秉持公心的"明月"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