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画面中汴河漕运繁忙,街市热闹非凡,人物形态各异,精准地呈现出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
它犹如一部内容详尽的 “图像百科全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料,而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看,它无疑是写实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在北宋崇宁至大观这一时期,汴京无疑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其城内人口数量超过百万之众。
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政策,多种新型商业形式和娱乐场所不断出现,而市民阶层的壮大则在市场等多方面为风俗画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张择端生长于山东诸城,后游学汴京,曾任翰林图画院待诏,对都城的市井生活稔熟于心,遂以画笔记录下这一黄金时代。
相较于之前,唐代绘画多以宗教题材和贵族生活为主,宋代则转向世俗化、平民化。
宋神宗时期,宫廷画院设立风俗科,鼓励描绘民间生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这一潮流的代表,聚焦于市井小人物的生活。
画中没有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却通过虹桥上的纠纷、茶馆里的闲谈、酒肆前的吆喝,描绘出一个真实可触的北宋社会。
《清明上河图》将汴京从城郊到城内的全景压缩在同一画卷中,画面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城郊春光,薄雾笼罩的田野,几个农夫耕作,驮队穿行,再来是汴河竞渡,其中一艘船的桅杆即将与桥梁发生碰撞,船工们赶忙落下船帆应对紧急情况。
与此同时,桥上的行人停住脚步并发出惊呼,他们的表情与神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进入内城,店铺林立,大酒店与小酒馆鳞次栉比,医馆、香铺、绸缎庄招牌醒目,算命先生摆摊,乞丐行乞,构成十里长街市井连的图景。
这种构图营造出沉浸式观感,观者目光顺河道蜿蜒,所见细节丰富多样。
张择端构建起连贯的视觉脉络,各场景如独立短剧,或展现市井烟火,或记录劳作瞬间。
而汴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让整幅画卷既具片段的生动性,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统一,成就了独特的叙事节奏。
画中人物可分为几大类,包括官吏、商贾、士人、僧道、工农和其余妇女儿童。
其中女性不再局限于深闺,有的在茶馆饮茶,有的在街市购物,甚至有女性商贩摆摊,反映北宋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
而乞丐则也和官吏出现在同一画面,贵族轿子与平民独轮车并行,和王安石变法时期“国富而民未强”的社会现实相符。
但是,张择端的生平记载极少,现存真迹为北宋宫廷藏本,明代出现过50余幅仿本,其中仇英的明代重彩本最著名。
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通过绢质、画风、题跋考证,确认北京故宫藏本为张择端真迹。
《清明上河图》开创了以俗为美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其余的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不只是北宋汴京繁华的视觉记录,这幅长卷没有聚焦帝王将相,而是将镜头对准市井街巷,张择端以细腻笔触,让每一处社会细节都跃然纸上。
所谓盛世气象,不是史书里的宏大叙事,而是无数普通人在街巷市井中的真实生活,真正的时代记忆,藏在百姓的日常烟火里。
参考文献:
《宣和画谱》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