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孙伯翔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在先生离开我们的日子里,先生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似乎还在看着我们,似乎仍在叮嘱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和先生初识颇有机缘。1996年宝坻老家举办一个书法展览,在开幕式上孙伯翔先生说:“咱们宝坻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叫薛卫林,去年他参加了全国展览,今天他来了吗?”宝坻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景源老师给我打电话:“孙伯翔先生来了,开幕式上还提到了你,你快过来和先生见一面!”我放下电话立马赶往城里,荣幸地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先生。之后,我大胆地给先生写信,向先生提出了拜师的愿望,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先生的回信,先生慨然应允,我真是大喜过望。先生在信中写道:“卫林同学:来信收到了,从你的信中看到了你的青年人步履,从你的参展作品中看到你能有所成的灵性,单凭灵性是一方面,惟德惟艺其路遥遥。我现在应允你做我的学生,然我无能,写此不赘,匆匆祝好!孙伯翔,八月十六日。”先生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溢于言表,先生做人的诚恳和谦逊更让人心怀敬仰。



1996年9月的一天我敲开了先生的家门,登门拜师。先生很是高兴,为我指点作品,相谈了很久,临别时先生叫住我。他拉开书桌的抽屉,随手抓出几支毛笔,塞到我的手里,边说:今天和徒弟见面,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的,就送你几支毛笔吧!”我赶忙推辞着:“我没拿什么东西来看您,怎么能拿您的东西呢?”先生说:“让你拿你就拿着,我这儿还多着呢!”推辞不过,我只好从先生的手中接下了毛笔,这几支毛笔在我手里是沉甸甸的,这是先生对我的爱重啊!


1996年的深秋,我去看望孙伯翔先生,请求先生为我写幅墨宝。先生说:“写啥呢?”“我喜欢您写的对联,您给我写副对联吧!”“好,写多大的?”“写副大的吧!”“行,那你上小屋里拿六尺纸去!”为先生裁好纸,先生便在平时吃饭的小饭桌上濡墨挥毫。他目光坚毅,落笔笃定,笔画真如铁画银钩,顷刻功夫一幅大对联就展现在我的眼前:风前古涧琴三叠,雪后群山玉四围。整幅对联写得大气,响亮,力能扛鼎!先生稍作思考又加上题跋数语:卫林贤契存正,书艺之道,先天必有,后天必补,有所能而后有所大。余之浅识希弟细悟,辛履循进勿躁。丙子年霜降节,孙伯翔。先生在题跋中道出了从艺的规律,满含着对弟子的殷殷期待。


1998年的春天,我写了两个行书长卷请先生过目并指正,先生看后欣然作跋:戊寅年桃月后六日,贤契卫林携来自书长卷两帧,各有其优处。前卷书韦应物刘长卿卷,其书如行云流水,又如清泉潺潺,泠泠作响。此帧为柳宗元诗,用笔开张,内蕴敦厚,其神内敛,其势外张,总体和谐舒展。此两卷均有其逸气之妙,所欠佳者匮少细微处之见笔,希贤契细悟之。孙伯翔识。先生在题跋中对我的长处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对作品中的短处也直指要害,毫不含糊。可怜我之愚钝,先生指出的“匮少细微处之见笔”,我在十年后才真正领悟并解决。


2012年的仲夏,书艺公社计划为我出版一本书法集,先生为我题写了书名并作序。当时他已年近八十高龄,竟然为我写了满满四页信笺,一点一画,一笔不苟,先生爱我厚我如此。2018年1月22日我到先生家去取孙其峰先生百岁华诞的约稿,先生对我说:“卫林呢,不管别人怎么样,你一定要学我。你记住啦,打铁还得身板硬啊!第二点你也记住了,艺术一定要高,但是要卓高不离群!”2023年的秋天,我把书法新作拿给先生看,先生看后坚定地对我说:“卫林呢,艺术一定要写自己的东西,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先生的肯定无疑对我是巨大的鼓舞,让我坚定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和选择的道路。



先生已逝,风范长存。孙伯翔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但他的教诲一直都回响在我的耳畔,鼓舞着我坚定脚步,勇毅前行。恩师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是艰苦卓绝奋斗的一生,恩师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感念夫子,师恩永怀!

薛卫林 2025年4月25日

于天津市书法家协会


薛卫林,1969年生,天津宝坻人。199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入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大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等重要展览。在天津市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中获奖,在天津市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群星奖”书法展中获金奖。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第七届文艺新星。2004年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和天津市文联理论研究室联合举办“薛卫林书法艺术研讨会”。2005年被评为天津市首届“十佳青年书法家”。

作品碑帖兼融,古朴奇逸,自然烂漫。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杂志“书坛中青年”专题介绍,作品发表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书画》、《美术观察》等专业刊物。

孙伯翔先生作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