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字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繁体字写法——“學”。
孔乙己喜欢炫耀“才学”,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当时觉得孔乙己的迂腐,哈哈。现在倒也喜欢咬文嚼字起来了。
大学之道,这四个字很重要的,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其实在这个“学”字里,就蕴藏着完整的信息。
最早的甲骨文,其写法是这样的。
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三个部件,一个左手,一个右手,中间是“乂”。下部分,宀mián,屋宇覆盖之意。
乂 yì (会意。从丿从乂相交。又作“刈”。本义:割草或收割谷类植物)
有割草经验的都知道,割草的时候一手固定,一手拿着割草刀来回拉动,一静一动,一阴一阳。
由此引申开来,所有的手作经验都可以归结为这“一阴一阳,一静一动”。再引申开来,作为观察的人和被观察的对象——物,包括天文地理万事万物,都在这一阴一阳,一动一静里。
朝向外在的观,还有朝向内在的观察,体内的气血经络,精神活动,饮水,食物消化等等,也不离这一阴一阳、一静一动。
早在伏羲的时候,就把这个观天地万物与自身之事,找到了规律和奥义,记载在《易经·系辞传》里。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就是“爻”的由来,内乂和外乂的叠加而成。
文字发展到金文,已经从乂,优化到“爻”。从上下结构,优化到上中下结构。
中间的“宀 ”演化为“冖”( mì ),下部多了一个子。
《说文解字·冖部》:「冖,覆也。」
冖,是覆盖之意。在甲骨文的形体上观察,是一所房子的样子。到了金文,房子里多了一个“子”,子有多重含义,主要是孩子,孩童,也是先生之意。
你看,这部分已经有了学堂的雏形了,是一个师生授受学问的地方。
这一部分,代表了所学的对象——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先圣先贤,观察天地万物自身,所总结、传承下来的天地人的奥秘。
下面部分,则是代表了学问的传承。
这样一来,这个学字的内涵就明了了。
爻,上下结构,包含了阴阳、表里、内外、古今、宇宙人生这样的一个整体大观。
学的内里,落实在这个“子”字,童子,赤子。天命之谓性,有着天性纯真的童子。也代表了德与智慧的老师,夫子也。童子,夫子,在这个“子”处,相通也。
子,体现"蒙童教育"的本源属性,《说文》"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暗含生命启蒙之意。
子,就是源初的真心,在《大学》里是明德,也是人的天性,觉性,真性。
所以,你看学(學)与觉(覚),学者,觉也。
大学之道,首先在明明德啊,在于明“学”里的“赤子之心”。大学,学大,觉大也。
不管是伏羲时代的靠近本源的观天地万物之奥,还是孔子时代的学六艺(礼乐射艺书数),还是后来的五经、四书、琴棋书画,都离不开这个“爻”,也离不开双手所代表的切身的体验。
篆隶楷行草,学的写法、艺术风格一直在变,至于“学”也,一以贯之也,通于天地人三才之道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怨,不亦君子乎。
一个学字,传承了文化,凝聚了人心,造就了中华文明,流传了几千年,一直到如今。
冖,象征覆盖万物的宇宙规律;子,代表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天心真性;爻,隐喻变化的终极真理。
一个学字,道尽了宇宙人生的奥妙!先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