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先生曾说过:“楷书演变自隶书,那么到底哪种书体是基础还要争论吗?”对于王镛先生的这番言论,很多喜欢抬杠的朋友迅速举一反三的问道:“隶书源自篆书,篆书又源自甲骨文,那么甲骨文一定是书法的基础了?想要学好书法就一定要先学甲骨文吗?”
在传统书法教育中,楷书长期被视为入门必修课,被认为是"书法基础"。但这种观念正在受到当代书坛的反思。越来越多书法家发现,过度强调楷书训练反而限制了艺术表现力,导致用笔僵化、结字呆板等问题。
楷书演变字隶书,形成于魏晋,定型于唐代,其后的楷书一直延续唐楷风格,其法度森严的特点确实适合初学规范。但将之奉为圭臬,实则是书法实用性的需要。
楷书长期作为官方字体,对楷书的要求也重视规范化、标准化,古人入仕必写好楷书,这让楷书成为最受重视的书体,所以才有了楷书决定其他书体的观念,这是片面重视书法实用性的结果。
唐楷标志着楷书的成熟,笔法、结字已经彻底摆脱了隶书的印记,成为一套完全独立的体系,楷书的成熟一度让人们忽视了对篆隶的价值,甚至开始用楷法写隶,导致隶书迅速衰落。
并且人们对楷书的学习也陷入偏执化,过度强调楷书结构的严谨,发明了米字格、回宫格、九宫格等来强化标准化结构的练习,并将这种方式推广到篆书、隶书甚至行草书当中,最终并没有促进书法的发展,相反却将书法推向了馆阁化,完全抛弃了书法的艺术性。
过度练习楷书最直接的弊端是笔法固化、结字呆板,作品状若算子,毫无生气。同时失去了篆籀笔法的加持,让笔画质感轻浮、羸弱。
篆隶的结字讲究因势生形,甲骨文的疏密错落、汉隶的波磔开张,都蕴含着更丰富的空间构成原理。
篆隶训练对书法创新的意义更为深远。甲骨文的象形基因、金文的浇铸感、汉简的率意性,都蕴含着未被程式化的艺术语言。近现代大家如吴昌硕、齐白石,皆从石鼓文、秦诏版中汲取养分,其作品中的金石气正源于此。
在文字解构方面,篆书具有独特优势。其"六书"造字原理,能帮助书者理解点画关系的本质。当代实验书法中成功的变形处理,多建立在对古文字结构的深刻认知上。相反,仅具楷书基础者,往往在创新时陷入盲目解体的误区。
从书法史角度看,晋唐高峰的形成恰是篆隶精神的延续。王羲之《姨母帖》存隶意,颜真卿《祭侄稿》含篆籀气。这些经典证明,真正的高级技法都需溯源上古。
当代书坛一些书家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唯楷独尊的弊端,很多书家开始专注篆隶的研究,比如王镛、曾翔、石开等人,都是从篆隶当中寻求营养和灵感,开创了书法的新局面。
当然,否定楷书基础论并非全盘否定楷书价值。作为实用书体,其规范性仍有存在意义。但若将之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基础,则如同以格律诗约束现代诗歌。真正的书法教育,应建立多元化的入门体系。
在全球化语境下,书法更需要回归"线条艺术"的本质。篆籀笔法中的屋漏痕、折钗股等审美概念,比楷书的"八法"更接近艺术本源。
书法教育需要打破"楷书迷信",建立更开放的学习体系。篆隶不仅不是高深学问,反而是解决当前笔法问题的良方。书法的未来,或许就藏在那些斑驳的金石碑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