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吟秋先生 1897 年诞生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苏州。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与苏州关系紧密。
蒋吟秋和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等文化名人齐名,在书法、金石学、诗歌、教育、图书馆学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吴中文化界杰出代表。
蒋吟秋的书法天赋受家学影响。他父亲青嵚老人是吴中知名人士,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期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在诗歌、绘画、书法方面造诣颇高。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蒋吟秋的书法之路奠定基础。
蒋吟秋自幼聪明,7 岁能背诵唐诗宋词,12 岁可挥毫书写楹联与匾额,其擘窠大字受赞誉。凭借天赋与勤奋,青年时期他师从金天翮、胡石予、汤定之等书画大家,进一步研习书法艺术。
1935 年,蒋吟秋先生出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开始投身图书馆工作。他在图书馆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在书法教育领域也贡献突出。蒋吟秋先生凭借深厚的书法造诣,在南京高等师范、东吴大学、华东大学、河南大学、苏州美专等院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书法学子。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面对战火与社会动荡,蒋吟秋先生召开馆务会议,决定把古籍善本及重要文卷装箱,转移收藏到安全地方。这一举措保护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体现出蒋吟秋先生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责任感。抗战胜利后,这些文化财富得以留存,蒋吟秋先生功劳很大。
蒋吟秋先生在书法艺术领域成就显著。他擅长多种字体,篆书和隶书水平最为突出。其篆书学习泰山刻石,笔力强劲;隶书借鉴两汉风格,用笔沉稳厚重,字体端正飘逸。蒋吟秋先生的书法作品,形式美观,还蕴含华贵雍容的气质。
蒋吟秋先生学习汉隶但不局限于此,能够借鉴古人来创新,形成了个人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呈现出端庄、大气、俊朗、秀美的特点,有华贵雍容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所体现,也贯穿于他一生的文化追求和教育事业当中。
1980 年,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会成立,84 岁高龄的蒋吟秋先生被推举为首任会长。该研究会是后来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前身。蒋吟秋先生借助这个平台传承、发扬自己的书法艺术与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蒋吟秋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与文化传承。他的书法作品兼具力量、美感、智慧和情感,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让我们一同了解蒋吟秋先生的书法成就,体会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蒋吟秋:篆书革新者,晚清书法的传承与超越
蒋吟秋先生是书法艺术领域的大师,凭借深厚文化底蕴与卓越艺术才华,在书法上取得令人敬仰的成就。其书法艺术,尤其是篆书,在传统与创新间有所建树。
篆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蒋吟秋先生的大篆书法,基于对毛公鼎、散氏盘等古代金文的深入研究与领悟,小篆以秦泰山刻石为宗,融入石鼓文笔意,形成介于晚清杨沂孙和吴大澂之间的独特风格。他把篆书长形结构变为方形,丰富了篆书表现形式,赋予作品鲜明个性与时代感,自成一派,影响深远。
在草篆领域,蒋吟秋先生对书法艺术理解深刻且见解独到。他的草篆作品,以潇洒笔触替代传统的工稳,将严谨法度转化为活泼气韵,用多变墨色赋予作品生命力。其用笔看似随意,却未脱离传统篆书精髓。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隶书创新与社会贡献
1961 年,蒋吟秋先生为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的 “淮海英雄烈士纪念塔” 撰写碑文与题记,纪念塔于 1965 年 10 月 1 日落成。他首次将简化字用于隶书书写,这一创新行为得到陈毅元帅高度评价。陈毅元帅把蒋吟秋的书法与周瘦鹃的盆景艺术、苏州园林并称为 “苏州三宝”,这一赞誉既是对蒋吟秋先生书法艺术的认可,也是对他文化贡献的肯定。
多才多艺的文化大家
蒋吟秋先生不仅在书法领域成就突出,在绘画、诗词创作方面也才华出众。他擅长画梅,作品风格清新,富有诗意。在诗词方面,他是苏州沧浪诗社最早发起人之一,与韩秋岩、何芳洲、吴频迦、朱季良并称 “沧浪五老”,在诗词界声誉颇高。
蒋吟秋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对艺术创新执着探索、从未止步。他的书法作品,恰似其人生经历的生动写照,兼具雄浑力量与独特美感,饱含深邃智慧和丰沛情感。现在,让我们一起踏入蒋吟秋先生构建的艺术天地,领略从历史长河深处传递而来的强烈震撼与深刻启迪,体悟那跨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艺术迷人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