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隶书承汉遗韵,又启新风,既有汉隶的雄浑朴茂,又渐显楷书的端倪。这一时期的隶书名碑,风格多样,或峻拔奇崛,或秀逸典雅,或古拙苍茫,展现了书法艺术在过渡时期的独特魅力。
《上尊号碑》,庙堂气象,端严整饬。立于曹魏黄初元年,传为钟繇或梁鹄所书。此碑隶书庄重肃穆,结体方正,波磔分明,笔力雄健,极具庙堂之气。其章法严整,横平竖直,体现了曹魏官方书风的典范,是研究魏晋隶书的重要范本。
《受禅表》,雍容华贵,典雅庄重。与《上尊号碑》并称“魏初双璧”,传为卫觊所书。其风格雍容华贵,笔画圆润流畅,波挑含蓄,结体宽博,既有汉隶遗韵,又见楷书端倪。此碑用笔精到,气韵生动,堪称魏晋隶书中的精品。
《孔羡碑》,雄强峻拔,骨力洞达。立于魏黄初二年,传为梁鹄所书。其风格雄强峻拔,笔画方硬挺劲,转折处棱角分明,结体紧密,气势逼人。此碑笔法刚健,极具金石味,是魏晋隶书中“方笔”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曹真碑》,秀润典雅,灵动多姿。立于魏太和五年,风格秀润典雅,笔法灵动,波挑舒展,结体疏朗,带有明显的装饰性。其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既有汉隶的遗风,又透露出楷书的演变趋势,展现了魏晋隶书的柔美一面。
《王基碑》,古拙苍劲,意趣天成。立于魏景元二年,风格古拙苍劲,笔画浑厚,结体宽博,波磔含蓄。其用笔沉稳,线条如锥画沙,极具篆籀气,展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古朴风貌,是研究魏晋书法演变的重要资料。
《三体石经》,篆隶楷并茂,书体演变的活化石。刻于魏正始年间,由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其中隶书部分结体方正,笔法严谨,带有明显的规范化倾向。此碑不仅是文字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魏晋隶书向楷书演变的珍贵实物。
《谷朗碑》,隶楷交融,承前启后。立于吴凤凰元年,风格介于隶楷之间,波磔已不明显,结体趋于平正,笔法简练。此碑展现了隶书向楷书的自然过渡,是研究魏晋书法演变的关键作品,对后世楷书的发展影响深远。
《李苞通阁道题记》,率意自然,天真烂漫。刻于魏景元四年,风格率意自然,笔画粗细变化明显,结体自由,带有浓厚的书写性。此碑不同于庙堂碑刻的严谨,展现了魏晋民间隶书的活泼风貌,极具艺术感染力。
《黄初残石》,黄初五年立。在陕西郃阳县。与《上尊号》等书风属另一种,纯美秀丽,《金石补录》评论说:其书“高妙醇朴,书体酷似《酸枣令》,他碑未及也。”书风娟美纯朴。
《范式碑》,三国魏青龙三年立,在山东济宁。翁方纲评其书法说:“是碑于劲利之中出以淳朴,而顿挫节制,神彩焕发,实出汉末皇象、梁鹄诸家之上”。
《张君残碑》,无年月,藏故宫博物院。吴士鉴跋云:“观其字体峻整,已开《任城孙夫人碑》之先河,为魏刻无疑”。严峻方折,雄强劲利。
《任城孙夫人碑》,据考证为西晋泰始八年立,在山东任城县。清代严可均评其书点画严整,颇似《范式碑》笔意。包世臣说:“《孙夫人碑》是《孔羡》法嗣,开笔沉着不减而体稍疏隽”
《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西晋咸宁四年立。罗振玉认为此碑为晋碑之冠。结体伸展,起收笔厚重方折,峻利雄强,气宇昂扬。
《郭槐墓志》,晋元康六年立,结体处纵势,点画夸张,华丽俊逸。
《左棻墓志》,永康元年立,河南偃师蔡庄出土。书法强劲峻拔,笔画如刀砍。
《荀岳墓志》,永安元年立。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峻拔中有秀逸,是晋代佳作。
《石尠墓志》,永嘉元年刻,书法结体精密,大小错落,疏密结合,笔工精到,法度森严。
《刘韬墓志》无年月,刘为晋人,故证为西晋墓志。书法精熟,劲挺流畅,雄强挺拔。
魏晋隶书上承汉隶雄浑,下启唐楷法度,既有庙堂碑刻的庄严,又有民间书写的率真,风格多样,意趣横生。这些名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中国文字演变的重要资料。细细品味,方能领略魏晋隶书的无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