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区景山街道一住宅小区业主朱女士向《科林维权热线》投诉,楼下邻居私自变更房屋结构,设置摄像头等行为严重干扰了她的生活。几年来,多次举报,邻居依然我行我素。



朱女士:一楼是店面,二楼是写字楼,上面不是有个平台吗?三楼开始住户的就是为了方便出入平台,东窗改成了门,并且装了铁拉门,还装了收缩的雨棚;南面的阳台改成了门,装了铁拉门,装了雨棚,这样搞出来的话影响到我家的安全。铁拉门离我窗台的只有30公分,直接就铁拉门上一跨,就是我家的窗户;还有收缩的雨棚,他说是为了挡雨、高空抛物,现在东西抛下来了,就是在我的窗户外面,严重影响到我家的整体的环境卫生,还有我家的安全隐患。



朱女士说,邻里之间本应和气相处,互相体谅,但是楼下主业对邻居诉求和执法部门的意见视而不见,甚至安装摄像头正对着朱女士家窗户。当雨棚被第四次“架起”时,朱女士忍无可忍,坚决要求对方拆除所有违法搭建,恢复原状。

朱女士:是2021年搞起来的,当中行政执法雨棚拆了三次,其他的事都没有处理的。24年12月29号是第四次再装了雨棚,我投诉了12345以后,他还给我装了个监控,照着我的东窗,是他说是保护他自己的这些雨棚安全,还有高空抛物。我们要求他拆,一直也不拆,我也投诉到派出所,回复给我的说是不属于职责范围。现在已经是在行政执法立案处理,当时我不知道行政部门是怎么的情况,现在已经三个月了,我要求是恢复原状。

朱女士称景山街道办事处于2025年1月20日立案调查,除答复伸缩雨棚仅作为防雨符合市容标准外,其他诸如东窗改门,飘窗拆除等等仍在调查中。



如今,距离立案已过去三个月,朱女士多次询问执法部门案件处理进度,得到的回复都是:正在处理中,请耐心等待。



到底何时才能有最终的处理方案?带着朱女士的困惑,《科林维权热线》记者与景山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联系。工作人员向维权记者详细说明了立案后的办理流程,希望通过依法行政,最大程度化解邻里矛盾。

景山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工作人员:正常来讲,一般程序我们从立案到作出行政处罚,一般我们是两个月以内。(除非)需要检验检测鉴定等技术手段,调查取证的期间,我们测绘的时间,它是不包含在我们办案时间里面的。1月份就立案了,我们要现场勘查,就委托第三方进行测绘。当事人他举报了很多,(我们要)一一进行验证,还要去调他(被诉方)的竣工验收图纸的,找第三方测绘公司对他的涉嫌违法建设的这部分,面积要把它测掉,这涉及到我们后期处罚整改。现在测绘报告已经给我们了。现在目前的阶段是第三方造价评估公司(要进行)造价评估,(以及)我们发函给资规,涉嫌违法的这部分是否有进行相关的处罚?是否有相关的许可?告知书也给了当事人,当事人可能会提出申辩的。对我们理想状态是依法行政的情况下面,让社会稳定和谐这样。就毕竟邻里这样搞起来也没必要,因为也有历史由来已久,一点点的矛盾就放大起来挺大的,街道这边其实也努力。



科林观点

近年来,因房屋改造引发的邻里纠纷屡见不鲜。小区居民将窗户改建为大门是否违法我们有待相关部门最终调查结论,但由此导致的邻里矛盾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类事件折射出社会治理中强制执法与人文关怀的深层矛盾。强硬拆除可能激化矛盾,演变为长期对抗;放任不管则会损害法律权威,引发群体效仿。我个人认为平衡的办法在于构建多元治理体系,比如推行"阳光执法"平台,将执法依据、程序、调查进度全程公开,让违法者心中有忌,让投诉者心中有数,同时配套设立"睦邻调解工作室"等等。只有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注入人性化沟通与制度弹性,才能实现秩序维护与邻里和谐的双重目标。这既是考验执法者的智慧,更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现实需要。

来源:科林在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