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一段“游客在成都龙泉山附近摘取枇杷被农户索赔”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视频显示,一名游客被农户拉着不让走,双方发生争执。视频发布者介绍,事发于4月26日,他路过龙泉山时看到了这一幕,当时有人报警。当地表示,经过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游客赔偿农户30元作为损失补偿,纠纷已得到妥善解决。

(4月28日极目新闻)

因为“私摘果子”,游客被索赔100元一个。结果引发了纠纷,最终不得不报警处理。有人说,农户一个枇杷索要100元,相当于是“漫天要价”。一个枇杷能值100元?但是,看事情需要看清楚“来龙去脉”。说好听点叫“私摘”,而说难听点就是“盗窃”。

而且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农户也算是“有言在先”的。为了防止游客盗窃果园的果子,农户在最显眼的地方竖立了告知牌,上面写着“偷摘枇杷100元/个”。这也相当于是“明码标价”,何况这还不是买卖,而是对盗窃者的处罚。一般游客,看到这样的牌子都会是避而远之、主动远离,即便是“嘴再馋”“手再痒”,也不想惹麻烦。显然,这位“私摘”枇杷的游客,是明知故犯,这不是“顺手牵果”这是“顺手牵羊”。

而实际上,在乡村游、农家游越来越火爆的今天,类似的“顺手牵果”的事情越来越稀松平常了,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宛如平常一段歌”。当“顺手牵果”成为一种旅游习惯的时候,其实更需要反思:到底是农民“恶意索赔”还是有了“素质低下”?

“顺手牵果”的习惯成自然,既暴露出乡村旅游管理中的矛盾,更折射出部分游客文明素养的缺失。这起看似寻常的纠纷,实则是现代乡村旅游转型期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经济发展与道德底线之间的激烈碰撞。

当游客跨过果园警戒线摘取枇杷时,其本质已构成民事侵权行为。《民法典》明确规定,故意毁损他人财物需承担赔偿责任。警示牌作为农户合法的私权宣示,具有法定效力。涉事游客无视规则强行采摘,其行为已超出“无心之失”范畴,演变为对他人物权的公然侵犯。

乡村旅游的井喷式增长带来管理难题。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乡村旅游预计接待量将比2024年更多。今年五一前夕,也有旅游预测,乡村游、农家游会更加火爆,有的线路已经“人满为患”。农户“树立牌子警示私摘”,虽然价格上粗暴了点,却真实反映出农民群体应对市场冲击的焦虑心态。

当游客举起手机记录乡村美景时,镜头里不该只有美景,更应有举手投足间的文明刻度。假期乡村游,流哈喇子的游客别“顺手摘果”。这起纠纷也给即将启程的五一出游提了个醒:君子爱吃,要“取之有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