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清明踏青之春水
山光欲动日初晴,草色连空春水生。
却笑清明今岁后,野棠花下有谁行。
首句 “山光欲动日初晴”: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山光欲动”,一个 “欲” 字赋予了山光以动态感,仿佛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即将灵动起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日初晴” 点明了天气状况,刚刚放晴的天空,阳光柔和且明亮,为整个画面奠定了清新明朗的基调。这句诗从视觉角度入手,展现了春日山间在天晴后的独特景致,给人以清新之感。
次句 “草色连空春水生”:“草色连空”,形容青草生长得极为茂盛,一直延伸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展现出一片广袤无垠的绿色世界,营造出开阔的空间感。“春水生” 则直接点明了诗题中的 “春水”,春天的到来使得河水潺潺流淌,水势渐涨,进一步强化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氛围。此句从颜色和水的动态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春日的景象。
前两句整体营造出了一幅明媚、充满生机的春日山水图,山光、草色、春水等元素相互映衬,展现了春天大自然的美好与活力。
后两句 “却笑清明今岁后,野棠花下有谁行”:“却笑” 一词,表面看似是轻松的笑,实则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清明这个时节,人们通常会踏青、祭扫等,充满了热闹的氛围。然而诗人在这里却发出疑问,今年清明过后,那野棠花盛开的地方,还有谁会去行走观赏呢?“野棠花下有谁行”,以野棠花这一具有春日特色的景物为依托,通过疑问的方式,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清明过后那份热闹消散后的孤寂与惆怅。
整首诗前两句写景,描绘出春日的生机与美好,后两句抒情,借清明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抒发了对时光和人生的感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余味悠长的感觉 。
七绝·清明踏青之芳草
杏花零落雨初晴,春半韶光梦未成。
欲问青山何处是,一川芳草鹧鸪声。
首句 “杏花零落雨初晴”:此句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画面。杏花在春雨的洗礼下纷纷飘落,满地缤纷,给人一种凄美而又清新的感觉。“雨初晴” 点明了时间背景,刚刚雨过天晴,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阳光透过云层洒下,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明亮与希望。这句诗从视觉角度入手,通过杏花零落和雨后天晴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带着淡淡忧伤又不失生机的氛围。
次句 “春半韶光梦未成”:“春半” 指出此时正值春天过半,韶光正好,然而诗人却感慨 “梦未成”。这里的 “梦” 可以有多种理解,或许是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憧憬与期待未能完全实现,也可能是暗指自己在人生的春天里,某些理想或愿望尚未达成,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梦想未竟的惆怅与无奈。此句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
第三句 “欲问青山何处是”:这句诗以一个疑问的形式出现,诗人仿佛在迷茫中寻找着什么。青山通常象征着宁静、高远和永恒,诗人想要询问青山的所在,可能是在寻求一种心灵的寄托或归宿,也可能是对自然的一种向往与追寻。这个问句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为下一句的回答埋下了伏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第四句 “一川芳草鹧鸪声”:诗人没有直接回答青山在哪里,而是描绘了一幅 “一川芳草鹧鸪声” 的画面。一川的芳草如茵,绿意盎然,一直延伸到远方,给人以开阔而又悠远的感觉。鹧鸪的叫声在这片芳草之上回荡,鹧鸪声往往被视为一种带有哀怨或思念之情的声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烘托氛围。这里以景结情,用芳草和鹧鸪声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的氛围,暗示着青山或许就在这芳草萋萋的远方,而那鹧鸪声仿佛是大自然对诗人的回应,又仿佛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倾诉,让读者在这美妙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中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