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在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

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从本期开始,陆续分享她拍摄的北京颐和园照片。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颐和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前身为 “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烧破坏。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修复,十四年(1888)改名为 “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又遭英法联军破坏,二十八年开始修复,二十九年竣工。

今天分享的主要是颐和园后山建筑群。


颐和园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绿塔。

颐和园后山的“须弥灵境建筑群”,俗称四大部洲。清咸丰十年(1860)被美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年间,财力所限只恢复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其他仍是瓦砾一片。四大部洲建筑中四色塔虽有残缺,但基本保留了下来。


从万寿山山顶远眺后山。


颐和园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红塔近景。


颐和园后山一处石基座上的太湖石。


颐和园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这一座是黑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从高处俯瞰,近处是红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从香严宗印之阁台阶下望红塔。


苏州街小石拱桥。


颐和园四大部洲四色塔之一,这一座是红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左侧一座塔为绿塔。


颐和园后山建筑群。


颐和园后山,照片中的两座塔是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的经幢塔。


颐和园后山的建筑,近景是四大部洲建筑。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


后山的香岩宗印之阁(中间)与智慧海(顶部)。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中间的塔是绿塔,塔刹有缺损,左右两侧建筑明显残破未修复。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这一座塔是红塔。


万寿山后山从四大部洲建筑群远眺,右侧为红塔。


从香严宗印之阁向上仰望,右上方为智慧海,中间为黑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中四色塔之一,这一座是黑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从香严宗印之阁台阶上望红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从香严宗印之阁台阶下望绿塔。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最高处为智慧海,下为四大部洲建筑,可以看到的两座塔,上为黑塔,下为红塔。


从后山低处仰望四大部洲建筑,高处那座塔应该是绿塔。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最高处为智慧海。 智慧海始建于乾隆年间,代表了现实世界中前山中轴线建筑的终结,是颐和园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智慧海下方的四大部洲建筑损毁严重。


智慧海建筑空间,左侧是“众香界” 牌楼,右侧为智慧海主殿。


智慧海山面。

智慧海全部采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梁柱承重,所以又被称为 “无梁殿”。建筑为两层楼阁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屋顶、斗拱、桁板等建筑构件与大木建筑外观一致。


智慧海,屋顶为歇山顶,正脊上有三座覆钵式琉璃塔。


万寿山顶最高处的智慧海,前有 “众香界” 牌楼,三间四柱七楼形式,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智慧海,拱形门洞,围墙为须弥座式,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墙身镶嵌一千余尊琉璃无量寿佛。


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也称多宝佛塔, 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塔原本是花承阁的一部分,但是花承阁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掉,只余此塔。

塔高16米,八面七层,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整座塔身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

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 ),乾隆十九年(1754 )竣工,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塔身呈不等边八角形,上下共分为七级,通高16米。


树木掩映下的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细节。


颐和园中的亭台与廊道,水中倒影清晰。应该是谐趣园。


昆明湖,远处是文昌阁和知春亭。

文昌阁是颐和园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建在高约 10 米的方形城关之上,清漪园时期为三层楼阁,重建颐和园后改为两层。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岛上,是一座重檐攒尖四方亭。


多宝琉璃塔近景。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这一座塔是白塔。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远眺,近景为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这一座塔是白塔,塔刹已失。


颐和园后山谐趣园里的亭台、池塘与游廊。


颐和园后山谐趣园中的亭台与池塘。

谐趣园为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后改名为 “谐趣园”,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


颐和园后山谐趣园中的开花树木、亭台与池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