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在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
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她拍摄的一组北京五塔寺照片。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
明永乐年间,尼泊尔高僧室利沙来到北京,向明成祖进献了五尊金佛像和菩提伽耶大塔的图纸,明成祖赐建真觉寺,并下诏为金佛建塔,成化九年(1473)十一月建成。金刚宝座塔依据西域来的印度僧人室利沙的图纸修建,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以元代遗留的基座为五塔的塔基。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成祖文皇帝时,西番板的达来贡金佛五尊金刚宝座塔规式、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寺。明成化九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塔,累石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
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重修真觉寺,重修后为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为“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改名大正觉寺。清末,真觉寺的建筑毁于一场大火,只有金刚宝座塔保留下来。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分宝座和五塔及罩亭两部分,底下是金刚宝座,宝座呈金字塔形,高7.7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3米,在宝座南北各开一拱券门,南门上有“敕建金刚宝座塔”的匾额。塔座内有回廊,并在东西各有一石梯通向宝座顶。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北侧的石碑和石雕件,远处可见大慧寺的大悲殿,大慧寺和真觉寺之间,建国后成了中央气象局,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气象局大院。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
五塔寺内石兽。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座底仰覆莲浮雕。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座底层浮雕宝驹。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座底层浮雕——羯磨杵。
金刚宝座塔,前有一块碑。
金刚宝座塔,前面有四座香炉。
从金刚宝座之看五塔,这个角度基本上很难再见到了。
五塔之一。
五塔分置于金刚座顶部中央及四维方位,各塔下设须弥座,上为密檐式塔身。中塔设十三层檐,周边四塔降为十一层,二者体量差距较小。五塔塔身首层较高,四向开龛,与金刚座内塔心柱同构,但所安造像均为释迦佛。每向释迦佛两侧各立菩萨一尊并菩提树一棵。
远望金刚宝座塔。从照片环境来看,外围已新建起围墙,赫达应该不止一次到五塔寺拍摄过。
金刚宝座之上五塔皆为密檐塔。
金刚宝座塔东侧。
金刚宝座塔塔座南面雕刻细部。
金刚宝塔塔下石雕须弥座前,原有一排香炉。
从农事试验场北墙外的长河北沿远望五塔寺。
赫达在五塔寺拍摄的照片不多,这里把一些五塔寺的老照片一并附于此。
1870年前后照片,寺庙建筑仍在,塔座四周皆有栏杆。
拍摄于1900年4月,栏杆已失,周边建筑无存。
拍摄于1905-1910年间
拍摄于1905-1915年间。塔西侧的银杏树仍然茂盛。
拍摄于1905-1915年。
拍摄于1912-1914年间。
拍摄于1912-1914年间。
拍摄于1922-1927年间。
拍摄于1936到1940年间。
拍摄于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