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圣陶



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一粒种子》等。早年任小学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3年开始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编著了多套中小学语文教材。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为我国语文教材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其语文教育主要论著收录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论语文教育》《叶圣陶教育文集》中。

教育篇

对于语文教学,有哪些建议?

1.老师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2.教学不能不从课本入手,可是决不能限于课本里的语言文字,课本里的语言文字原是实际的反映,必须通过它而触及实际的本身。要是学生头脑里有这么一种印象,课本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彼此连不到一块儿,那就是教学上的大失败。

3.小说在教育上自有它的价值,教育者应该好好地利用它,以收教育上的效果;不好好地利用它,随学生去乱看,这是消极的办法,我不赞成;见学生乱看,觉得讨厌,干脆来个禁止,这是更消极的办法,我更不赞成。

4.练习题的语言要确切,要干净,要是普普通通的话(术语越少越好),要上口。出了个题目,不妨设身处地替学生想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回答,二想回答得出于他们有哪些方面的好处,好处大不大。

5.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但有一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

6.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够随时运用,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7.教材即使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语文课本几乎全是范例);因此,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8.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开来说,听和读是一类,说和写是一类。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东西,化为已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明晓。这两类能力,无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着力培养不可。

9.人们常说“教学相长”,教孩子学习各种学科,最要紧的是教师自己熟习那些学科。所谓熟习,意思是不仅记住那些学科的内容,而要把那些内容消化了,随时随处都能拿出来运用。

10.语文课除了该科本身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使学生获得各科的知识和教养,又不是代替各科科目。

11.熟习某一学科,可是不擅长教学方法,未必能教学某一学科。不过要认清主次,一定要熟习了,才能说得上教学方法;熟习还没做到,空谈教学方法有什么用?

习惯篇

我们应该养成怎样的习惯?

1.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

2.习惯不嫌其多,只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3.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4.所修习的功课如果能够完全消化,应付考试是不用临时预备的。我们可以来个比喻:一个提得起五十斤重量的人,他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提得起五十斤,除非他病了或是衰老了;他有这力量是平时练成的,临到提东西的时候,他不需要什么预备。

5.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养成一般人当公民的好习惯,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养成一些人做专门人才的好习惯。

6.“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7.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