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前,火车站挤满返乡农民工的场景,都曾是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但这两年,春运的“人山人海”却悄然降温。
从刚过去的2025年春运来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为90.2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7.1%,但是农民工返乡比例却少了5%。
这一数据暗藏深意: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城市退场,转向农村,“回乡潮”到来了!
过去,农村人挤破头进城打工;如今,城市高房价、高成本、就业不稳定,反而成了“劝退”主力。
反观农村,2025年中央财政决定提前投入1593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农村土地政策松绑,产业升级加速,让农村从“退路”一跃而起变成了“出路”。
那么到底谁会逃离城市呢?笔者认为:未来5年,这4类人注定加入“回乡潮”!
1. 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从“北漂”到“村创”
过去,大学生毕业后都挤破头留在大城市,如今却成了返乡主力。
数据统计2018-2024年,返乡创业人群中,大学生占比超56%。
他们带着电商直播、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的新思路回乡。
比如贵州一生态村,通过民宿和采摘园,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河南推广“无人机施肥+智能大棚”,土地利用率提升30%。
2025年中央财政提前投入的1593亿元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大部分会用于农村产业和基建,这也属于明牌为知识青年返乡铺路了。
2. 被城市“淘汰”的大龄农民工
由于建筑行业60岁以上工人事故概率是40岁以下的2.7倍,因此增加了对农民工的年龄限制,60岁的“清退令”也执行得越来越严格。
这些曾经的城市建设者,被迫从一线退到二线,再退到县城,最后无奈回乡。
但他们并非毫无价值,目前得农村基建、小型加工业,养殖业正需要经验丰富的劳动力。
3. 城市中产:寻找“低消费、高福利”的退养地
北上广深房价收入比高达20倍,租金占工资40%以上,年轻人直呼“活不起”,中产也蠢蠢欲动想逃离。
于是低生活成本+田园环境吸引了一批城市中产,他们也不一定要打宅基地买卖的主意,长居民宿+农家乐也够让这些中产流连忘返了。
通过多年的积蓄,加上社保医保,在农村租房生活,最基本的自给自足能达到。
所以笔者认为未来,近郊农村可能成为“半城半乡”的理想居所。
4. 户口“回流”的农民:守住最后的“退路”
农村户口含金量正在飙升,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分红等权益,让许多人后悔早年迁出户口。
目前,主动迁出者尚可回迁,但拆迁或城镇化转户的农民已无法回头。
随着宅基地跨村调剂试点推进,农村土地价值可能进一步释放,户口将成为“隐形资产”。
其实归根结底,这场“回村潮”的本质,是城乡资源重新配置的必然结果。
对个人而言,它可能是逃离内卷的出口,也可能是二次创业的起点,对社会而言,它是乡村振兴的机遇,也是缓解城市病的良药。
但无论如何,农村都不属于“躺赢”,如果抱着躺赢的思想在哪里发展都是无用的。
只有看清趋势、理性选择的人,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抓住红利。
正如一位返乡大学生在采访中所说:“城市教会我技能,农村给我舞台。这里没有996,但同样需要全力以赴。”
今日话题:"回乡潮"不可避免?未来5年,这4类人将回到农村?看看你在其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