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论坛X北京国际电影节新浪娱乐25周年特别活动“世界在变・电影作答”创作者沙龙近日在北京举行。监制、编剧、导演方励,导演、编剧董润年,导演、编剧、纪录片制作人杨荔钠,监制尹露,编剧张冀等电影人齐聚,围绕中国电影产业变革、观众需求变化、AI冲击下的创作坚守等话题,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电影与新浪娱乐共生25年的深度对话,以亲历者的视角勾勒出中国电影的成长轨迹。
直面“抓不住”00后挑战,以真诚创作打动观众
最新市场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0.5岁,更年轻一代的观众已经被其他的娱乐方式吸引走了注意力,这成为中国电影人亟需解决的问题。
创作者们强调真诚是穿透市场壁垒的核心。董润年坦言《年会不能停!》的职场题材灵感源于对时代情绪的共情,创作者无法预判观众喜好,但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真实议题。现在变化太快,一部电影从有创意到跟观众见面的周期再快也得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但现在半年观众的喜好就发生了改变。半年前观众特别喜欢、特别推崇的东西,半年后观众对它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创作者能做的就是将电影内容与观众关心的事件或情绪产生共鸣。
方励以《里斯本丸沉没》路演中00后观众的反馈为例,指出“短视频催生的碎片化阅读,反而让长片的深度情感表达更显珍贵”。方励说,“虽然我年纪大,但我朋友圈有一半多人都是年轻人,我必须跟他们活在一起,从创作的角度一定是走心的,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我们也在其中,我们跟观众是同步的,我们一起在行走,我们一起在生活。电影是一个分享的大众传媒,我们分享什么呢?一定是我们感同身受的、打动我们的。”
尹露与杨荔钠团队在《小小的我》创作中践行“平视视角”,拒绝奇观化营销,通过《苔花公约》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注,印证了“内容即最好的宣发”。张冀则提醒创作者警惕“数据茧房”,“00后观众的语法体系与我们不同,但人性中对情感与故事的需求是永恒的,这是创作的不变之道。”
从张伟丽到易烊千玺,演员与角色双向成就
中国电影涌现了一大批好演员、好角色。演员与角色如何双向成就?嘉宾从选角逻辑、流量价值、新人机会等维度展开,解析演员生态的变与不变。
作为与流量明星、素人演员均有过合作的资深电影人,方励明确提出“内容优先”的选角原则,演员的气质、人设、生活经历与角色的契合度是根本,流量和知名度只是“战术礼物”。他以《下一个台风》中张伟丽的颠覆性出演为例,“她没学过表演,却用真实经历赋予角色灵魂。”
《小小的我》主创尹露、杨荔钠揭秘易烊千玺的选角逻辑,指出其“角色塑造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尹露作为多次合作者,强调易烊千玺的“职业敬畏心”是蜕变的关键。“《小小的我》中,他提前三个月体验残障人士生活,连握筷子的姿势都反复打磨——这种对表演的虔诚,让他与角色深度绑定。”
而针对“新人出头难”“星女郎、冯女郎难现”的行业现状,尹露提出“成本倒推制”:“新人演员、新导演都可以合作,前提是根据市场预期控制成本——如果一个故事值得被看见,就该给新人机会。”她以自身经验为例,称近年来关注“零表演经验”的素人演员,通过小成本项目挖掘潜力。
张冀则从编剧视角分析造星逻辑的转变:“现在的观众更看重化学反应,比如《八角笼中》非宝强不可,因为他的真实经历与角色浑然一体。”他期待打破唯头部论,呼吁关注蛰伏的实力演员,好演员需要被打捞,而不是只盯着流量榜单。
面对“何为国民度明星”的追问,张冀坦言标准在变,但核心始终是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过去靠曝光量,现在靠角色穿透力。比如张译,他演的警察、军人、普通人都让观众相信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种代入感才是国民度的基石。”
反思AI冲击,工具赋能无法取代电影魅力
针对AI技术对电影行业的冲击,嘉宾们展现出开放态度。事实上,电影曾受到过技术的很多次冲击,但最终都是靠技术实现了蜕变。比如现在耳熟能详的宽银幕、立体声、IMAX……这些技术最终都成为中国电影壮大的养分。
现在,AI短剧、短视频也在快速对中国电影带来冲击。特别是在AI技术下,中国电影如何蜕变?董润年分享了工作室尝试AI生成剧本片段的体验,认为其可作为“高效工具”辅助画面创意,但无法替代人类对情感的深度理解。董润年透露,他的工作室用AI生成《年会不能停!》的职场场景概念图,发现AI能快速呈现100种办公室构图,“但最终打动我们的还是美术组实地调研30家大厂后,手绘的工位隔板上贴满离职同事照片的细节。”
方励直言AI为《里斯本丸沉没》这类历史题材能节省成本与时间,但它永远无法复制人类的情感。“人类的细腻情感流动,只有真人演员能演绎,只有电影能定格。在大家的对话中,AI对中国电影有冲击,它虽然可以模仿演技,但周迅眼尾的泪光、黄轩握拳的颤抖,这种人类独有的‘不完美’,才是电影的魅力。AI只是赋能中国电影的工具。”
而针对短剧、短视频对观影习惯的影响,尹露则提出“不同媒介各有受众,电影的独特价值在于大银幕的沉浸体验”;杨荔钠则视其为“视觉权力的再分配”,肯定技术进步对影像普及的推动作用。张冀则期待AI催生新的叙事类型,“或许未来会有人与机器交流的故事,拓展电影的边界。”
在论坛最后,71岁高龄仍在电影路上辛勤耕耘的方励宣布启动三部纪录电影,其中《马航370:未完成的告别》将聚焦失联者家属的情感历程;杨荔钠透露纪录片《紫丝带妈妈》已筹备3年;尹露介绍爱情片《7天》,并透露会和张冀合作新作品;张冀则将挑战谍战新类型,改编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