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引发家长群体热议:一位1岁宝宝因被亲朋好友轮番亲吻,出现高烧不退、咽喉肿痛等症状,就医后确诊感染EB病毒。原本饱含爱意的举动,为何成了伤害孩子的“元凶”?EB病毒究竟是什么?家长们又该如何守护孩子健康?



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属于疱疹病毒家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双链DNA病毒。据统计,全球约90%以上的成年人都曾感染过EB病毒 ,多数人感染后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类似感冒的轻微表现,病毒会潜伏在人体B淋巴细胞中,与免疫系统“和平共处”。但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人群,EB病毒可能引发严重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综合征,甚至与鼻咽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

哪些行为容易让孩子感染EB病毒?

• 嘴对嘴亲吻:成人唾液中可能携带EB病毒,嘴对嘴亲吻直接将病毒传递给孩子,新闻中的宝宝就是因此中招。此外,用嘴嚼碎食物喂孩子、用嘴吹凉食物,同样会导致病毒传播。

• 共用餐具、水杯:成人使用过的餐具、水杯残留唾液,孩子再次使用时,病毒可能随之进入体内。

• 亲密接触分泌物:孩子的玩具、奶嘴被携带病毒的成人触碰后,若未及时清洁消毒,孩子吸吮或啃咬时也存在感染风险。

感染EB病毒有哪些症状?家长如何应对?

孩子感染EB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4-7周,典型症状包括:

• 持续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1-2周甚至更久;

• 咽喉肿痛:咽部、扁桃体红肿,严重时出现白色渗出物;

•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等部位淋巴结明显肿大;

• 肝脾肿大:部分孩子可能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下降。

若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血常规、血清学检测确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直接杀灭EB病毒,主要通过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如退烧、缓解咽喉疼痛等。多数孩子经过规范治疗后可痊愈,但家长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警惕并发症。

守护孩子健康,这些防护措施要牢记

• 拒绝过度亲密:明确告知亲朋好友,不要嘴对嘴亲吻孩子,避免用嘴触碰孩子的手、脸、玩具;

• 严格卫生管理:孩子的餐具、水杯专人专用,定期高温消毒;成人接触孩子前后必须洗手;

• 提高免疫力: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户外活动,增强自身抵抗力;

• 远离感染源: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场所,若身边有人感染,尽量减少接触。

每个亲吻背后都是满满的爱意,但对免疫系统脆弱的宝宝来说,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