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四家之一的吴镇以“渔父”题材而闻名,他有一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渔父图卷》,在水面上分散绘有十四位渔人,并题写了十六首渔父词,其中一首写道:“无端垂钓空潭心,鱼大船轻力不任,忧倾倒,系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一句“事事从轻不要深”似乎道出了某种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其实,“渔父”这一形象并不专属于吴镇,在传统文化中,“渔父”是智者的象征,也与“隐士”相关,是中国画的一个母题。今天,想通过朱良志老师的一篇精彩文章,同大家分享这一耐人寻味的文化符号。

*文章节选自《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


01

南宋·马远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传为南宋马远所作的《寒江独钓图》,是一幅广有影响的作品。

空空荡荡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静横,小舟上一人把竿,身体略略前倾,凝神专注于水面。小舟的尾部微翘,旁边则是几丝柔痕,将小舟随波闲荡的意味传出。马远是画水的高手,这幅作品可见其功力。他对道禅哲学有很深的研究,此画虽简,但表达的生命感受却是丰富的。



夜深人静,冷月高悬,寂寞的秋江上悄无声息,气氛凄冷,一切喧嚣都远去,一切争斗都荡尽,一切人世的苦恼都在冷夜的屏障抵制下退出。一丸冷月,虽然孤独,却是与渔父相依为命的精灵,冷月砌下的清辉,对这孤独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安慰;迷蒙的夜色,为寂寞的人提供柔和的保护。小舟静静向前,偶尔激起的流水声,像是和人絮语。忽而有夜鸟掠过,留下它悠长的叫声,更衬托这江夜的空明和静寂。

这幅《寒江独钓图》,与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都是通过对的“钓”的主題的强调,突出中国艺术中的一种境界,一种脱略凡尘、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这独钓寒江的渔父,哪里是为了钓鱼,只不过是为躲过人世的风烟,躲过欲望对灵性的吞噬,在这里钓得一份清净,钓得一丝悠然,钓得一片自由,不再消受灵魂被碾压的痛苦。寒江独钓包含一种精神的自救。马远这幅作品中那位钓叟全神贯注的神情,分明书写着淡尽人世风烟的内涵。

中国绘画渲染渔父的生活,还在于强调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有一首题画诗这样写道:“空山灌木参天长,野水溪桥一径开。独把钓竿箕踞坐,白云飞去复飞来。”“钓”到白云飞去又飞来,这才不愧为高明的垂钓人。

寒江独钓,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母题,其用意很微妙。

人活动的天地由陆地转到了水面,转到了舟中。老子说,上善若水。画家们说,得意在舟。在我的理解中,似乎有这样的思路:陆地是坚硬的,世俗的,那里是一切欲望展现的领地,而水面是柔软的,精神的,那里是个人心灵隐微之所。

画家不但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水中,还喜欢将其搬到夜晚的水中。朗月下的水面,空明,静寂,溶溶的月色下,迷离的江雾中,人与世界神秘地融合。中国画家还特别注意独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强调这种独立性,在独立中自由,在自由中高蹈。独钓,其实是一种悬隔,拉上一道帷幕,遮挡住世俗的干扰,独得一份悠然。


南宋·马远(传)《苇岸泊舟图》

波士顿美术馆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苇岸泊舟图》,是一幅颇有感染力的作品。此画水墨淡设色,画面空蒙一片,远处有一痕山影,近处右手一角,画几块碎石,芦苇几枝。芦苇随风摇摆,芦苇下,有一舟静卧,一人和衣斜躺,橹、篙凌乱地散在小舟上。画面只有右角实写,和满幅的空灵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幅画未具名,传也是马远的作品。其画风和境界与马远是相合的。

这幅画可以说简到不能再简的地步,正是道禅皙学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南宋画界比较流行的面目,梁楷、法常、玉涧、夏圭等均擅此道,而马远尤精于此。此画形简而意丰,似淡而实浓,画家惜墨如金至极境。



苇若隐若现于河岸,舟若隐若现于苇下,人若现若现于舟中,山若隐若现于雾里,一切都影影绰绰,似有非有。画家这样的处理,就像他要过滤掉世事的风烟一样,一切都可有可无,就像这幅画要表现的深深内涵,一切都不执着。

在这无住的世界中,不要有一丝的粘滞,对于人脆弱的生命和短暂的栖居,可有可无难道不是一种合适的态度吗?

萧瑟的芦苇,随风横斜,触动着人的神经。高卧的渔翁,在水的荡漾中,进人梦乡,他梦中的世界该是怎样?这世界就是一晌梦幻。萧瑟的芦苇在梦幻中,迷离的江色在梦幻中,阔远的世界都在梦幻中。最精微的是,此画中小舟不是泊于渡口,而是泊于野岸,同时,又似泊而未泊,正昭示出中国人智慧中“归亦是寄”的思想精髓。飘零的人盼望回到故乡,回到生命的岸。其实,人哪里有一个终极的故乡啊,哪里有真正的生命之岸,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谁人能改变寄儿的命运。人在漂泊中!

02

清·石涛

孤独的石涛、寂寞的石涛,也对这小舟感兴趣。

石涛有一幅作品,是藏于天津博物馆的粗笔山水册页中的一帧,画得很传神,是其晚年杰作。画一人坐于舟中,身体前倾,小舟在芦苇荡中行。石涛有诗道:“何处移来一叶舟,人于月下坐船头。夜深山色不须远,独喜清光水面浮。”


清·石涛《山水图册十开之一》

天津博物馆藏

石涛在渔舟中,悟出了世界的空灵廓落,悟出了人生自由的珍贵。落叶随风下,残烟离水归,哪个汀洲不是家,哪片白云不是友。花叶田田水满沟,香风时系采莲舟。一声歌韵一声桨,惊起白云几片浮?荷风荡走了石涛的灵魂。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石涛十二开的册页,作于1695年,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有一幅画,一人在小舟中垂钓,其上题诗云:“潦倒清湘客,因寻故旧过。买山无力住,就枕宿拳宁。放眼江天外,赊心寸草亭。扁舟偕子顾,而且不箄丁。”此画几乎可以说是石涛的自画像。这位潦倒的清湘客,自年幼就漂泊天涯,无所沾系,他借这一叶钓鱼舟,表现自己放眼江天的从容和孤独寂寞的自怜。


清·石涛《归棹册之一》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03

庄子、屈原、张志和、船子和尚

在中国,渔父本来就是智慧的象征。庄子也曾是一个钓叟,他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见他,许以高官,庄子拿着钓竿,头也不回,说道:“从前楚地有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楚王用非常昂贵的箱子将它装起,藏在庙堂上,当作神来供奉。这个神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让人供奉呢,还是宁可活着在泥中摇尾巴?”二大夫说:“当然愿意活着。”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要在泥中摇尾巴。 ”

《庄子》杂篇中有《渔父》篇,通过“孔子”与渔父的对话,讽刺儒家欲以仁义来教化天下的积极用世观,而“渔父”则是庄学的化身,他提倡顺化一切。这两段对话中的渔父形象,都突出任运自然的思想。


明·朱端《寒江独钓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楚辞中也有《渔父》一篇,屈原被放逐之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到他这模样,非常惊讶,就问他:“你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我被放逐。”渔父说:“世界浑浊不清,为什么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都释了,为什么你不也去大醉一场?何苦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屈原说:“我的干净清洁的身心,怎么能忍心为这污浊弄脏?我宁愿葬身于鱼腹,也不愿意苟活!”渔父微微一笑,摇着桨走了,从船那边传来他的歌声:“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啊,可以濯吾足。”

我们不能责怪屈原的选择。屈原身体消失了,留下精神的清白,日月也因为这清魂而更加明亮。表面看来,渔父选择了不同于屈原的道路,但最后的归宿是一样的,都指向清明的精神之途。渔父并不是不怕被弄脏,也不是隐忍苟活,而是强调任心独往,不论江水的清浊,远离世事的风烟,淡去尘寰的是非,像一叶小舟在江上闲荡优游。赵孟频夫人、画家管仲姬《渔父词》说:“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其中反映的就是这种精神。

在中国艺术史上,人们着意将心灵活动的场所搬到了水上舟中。唐代诗人张志和,也是一位画家,不计功名,浮三江,泛五湖,扁舟垂钓,而垂钓时没有钓饵,不在得鱼,乐在烟波,过着芦中鼓枻、竹里煎茶的生活,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后人赞其为人气质,甚至将其与陶渊明相比,有“爱酒陶元亮,能诗张志和”的说法。有诗赞他道:“好个神仙张志和,平生只是一渔蓑。和月醉,棹船歌。乐在江湖可奈何。”

他的诗也有很浓的江湖气味,朝朝诗思在烟波,诗中有烟波荡漾的美。他的《渔歌子》(又称《渔父词》)存世有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志和曾说:“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志和的“不来不去、乐在风波”的精神,几乎是水中版的陶潜风味。读这样的诗,我眼中浮现出望不尽的荷花荷叶,使人陶醉在那荷塘中。他一生画有大量的渔父图,惜今无一留存。


南宋·马远(传)《月光泛舟图》

大英博物馆藏

唐代药山大师有一弟子法名德诚,人称船子和尚。此人有放荡不羁之志,不愿意过丛林生活,日日放浪于烟水之间,以成就心灵的清洁。他常常驾着一叶小舟,泛于华亭、吴江的水上,他也在船上随缘而度,接引往来之人。有个禅师叫善会,去拜见船子和尚,船子和尚摇着小船,带他在水中飘荡。船子和尚忽然问道:“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你快说快说。”善会张口正准备说,被船子一篙撞到水中,他好不容易爬到船上,刚要张口,又被船子撞到水中,善会因而大悟。

他用渔父的格调,表达对禅的理解。道不可说,道在舟中,在水中,在烟波的深处,君问穷通理,渔歌人浦深。他的诗清雅可观,寓意深刻:

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津涯。

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

别人只看采芙蓉,香气长粘绕指风。

两岸映,一船红,何曾解染得虚空?

揭却云篷进却船,一竿云影一潭烟。

既掷网,又抛筌,莫教倒被钓丝牵。

乾坤为舸月为篷,一屏云山一罨风。

身放荡,性灵空,何妨南北与西东。

诗中浸透了人生智慧,他在烟波中思索人生的意义,随风飘荡,一任东西,正是禅家无住哲学的精髓。他透过迷蒙的云烟看世相,悟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谛。他所咏歌的境界多么令人神往,一竿云影,一潭暮烟,满船空载月明归,诗皆可入画。他从水的喻象出发,在诗意的境界中,体会大乘佛学的要旨。

04

元·吴镇

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号梅花道人,是一位毕生以画渔父而著称的画家,画史上记载他的《渔父图》有数十幅,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收藏有他的《渔父图》。

在那个压抑而肮脏的时代,他也将自己性灵的天地搬到了水中,在烟波中打发自己的生涯,挈一壶酒,钓一竿风,与群鸥往来,烟云上下,舟系月望,山光人怀,衔杯自怡,鼓枻为韵,这位梅花道人的梅花在水中绽开。


元·吴镇《洞庭渔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有《洞庭渔隐图》,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写太湖岸边景色。画依左侧构图,右侧空阔一片,起手处为数棵古松,向上画茫茫的江面,一小舟,泛泛江上,若隐若现,远处山峦起伏,坡势作披麻皴,线条婉转,与挺直的松干形成对比。水面如琉璃,突出静绝尘氛的气象。上题《渔父》词一首:“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元·吴镇《渔父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他要做浩荡乾坤一浮鸥,在辽阔的天际自由地翱翔。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渔父图》,中有题诗道:“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鳃鲈,诗筒相对酒胡芦。”图写一隐士在山间平溪泛舟垂钓,隐士戴着斗笠,盘腿而坐,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突出其适意的情怀。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这里是他的天地,是他心路最适宜展开的空间。


元·吴镇《芦花寒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颇喜欢他的另外一幅作品《芦花寒雁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上也有一首《渔父词》:“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箱。”禅宗曾以“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来比喻禅悟的境界,吴镇的“芦花两岸一朝霜”的境界正类此。这是秋天的景色,蒙蒙的江面上,芦苇参差,随风摇曳,一叶小舟穿行于芦苇之中,舟中人意态悠闲,坐于船头,仰望前方,颇有寓意。芦苇丛上,大雁点点,再向远方,朦胧的村落,模糊的远山,构成一幅荒寒阒寂的画面,传达画家萧散历落的情怀。他有多首《渔父图》题词,如载于《梅道人遗墨》中的以下二诗:

红叶村西夕照余,黄芦滩畔月痕初。

轻拨棹,且归与,挂起渔竿不钓鱼。

醉倚渔舟独钧鳖,等闲入海即乘潮。

从浪摆,任风飘,缩手怀中放却桡。

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是隐逸之思。世海沉浮,惊涛骇浪,他独取这宁静的港湾。钓名者有,钓利者有,蠢蠢欲动者有,蝇营狗苟者有,他独好一片阒寂。繁华,富丽,诱惑,他皆弃绝,他选择的是优游。浮利浮名,重重束缚,哪里有人生的自由!而一叶扁舟,泛泛江湖,心也“轻”,行也“稳”,从浪摆,任风飘,弄月吟风,呼雁对酒,灵魂的自适,性灵的愉悦,意志的充满,诗意的飘飞,在这里都具有。放浪江湖,哪个汀洲不是家;优游性海,何处江山不亲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那里就是他的自在乾坤。

来源:中华珍宝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