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实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究竟是“技术”先行还是“观念”先行,会更有利于无障碍的有序化进行、社会化推广?
2025年4月26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多特瑞提供公益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2025华夏公益春季辩论赛在北京举行。此次公益辩论赛辩题为:无障碍推广,技术优先还是观念优先?正反方8位辩手展开了40多分钟的精彩辩论,观点交锋,引发了现场观众和网友们的思考与热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辩论赛8位辩手中有4位是残障人士。有爱无碍,这场辩论赛是听见每个人声音的践行。
最终,支持“观念优先”的反方辩论队取胜,获“最佳辩论队”称号,正方一辩梁江波为“最佳辩手”,直接晋级2025华夏公益辩论赛年终总决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先生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6月28日,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的第六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动了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重视与参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作为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无障碍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无障碍推广的“鼓”与“呼”意义重大,中国残联不遗余力地推广并将之逐步上升到社会服务的高度,华夏时报社将无障碍推广同辩论赛结合的尝试值得纪念,能够彰显出无障碍事业的公益力量和文化价值。他提到,从赛前角度出发,无论是“技术优先”,还是“理念优先”,都是优先。不妨让“辩论先行”,让社会各界公益人士把无障碍的价值理念、技术指南等持续推广。
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冯慧君在致辞中表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无障碍事业全面推进,在法治建设、城市更新、智慧助残等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一项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系统工程,无障碍正在稳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因而,无障碍推广技术优先还是观念优先,这一时代叩问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科技助残日益普及的今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华夏时报社尝试通过此次辩论,持续进步和推广无障碍的核心价值。
多特瑞资深公共关系总监刘玮
多特瑞资深公共关系总监刘玮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无论是技术推动还是观念革新,实则都是在用心帮助残障群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生活,他期待各位选手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表现。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陈红珊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陈红珊在致辞中表示无障碍推广是全社会的责任。从企业角度出发,推动无障碍的发展具有切身意义,能够最直接触达社会公众,带来直接效益。陈红珊列举到侯斌等三位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优秀学员,表示将持续推进无障碍推广,让更多公众关注公益、关爱残障人士。
理性与感性、观念与技术的交锋
正方一辩、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培训负责人梁江波率先发言,他认为在扶弱助困已成为全民基本共识的今天,技术是解决生存刚需的“急救药”,是倒逼观念升级的“催化剂”,是保障残疾人生存权的底线。他说技术首先具有救急的不可替代性,其次能用强制力突破观念惰性,再者是构建社会共情的最高效工具。技术优先可以让隐性需求显性化,让无障碍的需求被看见、被感知。
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傅敏作为反方一辩在开篇立论中提到技术是工具,观念才是包容理解的土壤,无包容的环境。技术如何落地?“首先,观念缺失会导致技术异化。其次,观念革命才能创造技术需求。最后观念共识构建技术生态模式。只有通过制度化的观念共识,才能构建可持续的技术投入的机制。真正的无障碍不仅是环境的无碍,更是人心的无碍。”傅敏说道。
正方辩论队全员
在20分钟的双方对辩环节中,双方分4轮进行。正方二辩、信息无障碍专家周富贵,反方二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事务处高级行政助理熊守政,正方三辩、青岛唯爱公益慈善服务中心执行主任、无障碍培训师崔雅梦,反方三辩、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梅花先后针对“观念和理想、制度、认知、经验的区别”“好的观念才能推广无障碍,那么如何判断观念的好与坏”“技术为谁而用的问题”等问题进行激烈提问和反击。
反方辩论队全员
随后,在16分钟的自由辩论阶段,正方认为技术优先,只有在可看见、可实施、可操作的技术面前,公众对于无障碍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空谈观念”并不能有效帮助微小个体。反方则认为技术是工具,观念是方向,技术的推广必须以观念为基础,观念是技术运用的驱动力,只有关注到需求,才能助推技术落地。
结辩环节,正方四辩、苔花地图负责人段诗闻提到,技术给予了残障人士更多享受生活的“权利”,在可参与的多样应用场景中,给人以力量。同时,正方三辩崔雅梦也提到,技术的范围也远比想象中大,从实践来看,提供服务也是一种技术。反方四辩、《华夏时报》新媒体中心运营总监李云鹏则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没有观念校准的技术,甚至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他认为,技术是愿做这件事的底气,而观念是愿做这件事的良心。
表达、交汇就是无障碍理念的推广
华夏公益辩论赛首席评委、资深媒体人、纪录片制作人王世军
华夏公益辩论赛首席评委、资深媒体人、纪录片制作人王世军在点评环节提到,辩论本身有胜负,但是今天的辩论,意义远超于此,正如赛场上,参加就是一种获胜一样,今天的辩论就是一场无障碍推广的生动实践。
华夏公益辩论赛总顾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学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
“多数人对残障人士是陌生的,是有刻板印象的。这次辩论赛话题的呈现,让残障人士与健全人共同参与,是打破刻板印象的一次实践,一次思想的交汇。”华夏公益辩论赛总顾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学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说道。
“以无障碍的走势、趋势来看,这次辩论实际上是给残障人士一次参与的机会,同台竞技,但是不因不便而占有优势,这就是一种平等,是无障碍环境未来发展的方向。”吕世明点评。
辩论赛后,梁江波、周富贵、段诗闻、黄梅花四位残障人士分别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各自经验。他们共同期待通过此次辩论赛,让更多人了解观念和技术是如何改变障碍人士的工作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到无障碍推广,让所有人都能通过科技平等享受现代文明。无障碍环境不仅仅是8500万残疾人的需求,更是老年人、孕妇、儿童、伤病人员以及有其他临时性障碍的健全人的需求。关注无障碍,就是关心我们每个人。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点评说道,辩论赛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实践中,我们选择技术优先,因为只有理性之光,才能够照亮事业道路;也选择观念优先,因为只有人文理念和价值,才能指引前进的方向。
此次辩论赛充满温暖与人文气息。辩论现场,多位残障人士到场为辩手加油打气,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线上直播平台,广大网友也热烈关注,他们留言将持续关注华夏公益辩论赛,同时也有网友咨询下一届辩论赛的参与方式。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