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了能够深入理解人类世背景下地球系统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演化机制,并为人类应对未来的地球系统科学重大挑战提供一套科学的认知框架,集智俱乐部联合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陈德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樊京芳、东莞理工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陈爱芳、南开大学副教授戴启立老师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博士生班崭共同发起,将组织大家从新的研究范式出发梳理相关文献,并深入研读其中涉及的理论与模型。

从2025年3月4日开始,每周二晚上19:00-21:00,读书会将以线上形式进行,持续时间预计8-10周。读书会详情及参与方式见后文。

背景

全球产业链分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深化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根据在价值链复杂系统上碳排放的分布,《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将企业排放划分为三个 “范围”:

  • 范围一:公司直接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 范围二:公司外购能源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

  • 范围三:前两者以外企业的价值链隐含的所有其他碳足迹。

其中,范围三碳排放的核算因其核算流程复杂,且企业收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买家碳排放数据的成本较高,成为各企业披露碳足迹时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次分享邀请你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参与:

  • 产业链的气候效应:全球分工如何改变碳排放的分布?

  • 细看减排政策与责任:不同分配原则下,哪些区域承担了更多隐性碳足迹?

  • 企业碳足迹:国内外披露规则有何差异?数据缺口、碳足迹信息披露……企业面临哪些关键挑战?

  • 碳核算的商业价值:碳足迹如何成为气候金融的新杠杆?

  • 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波:关税壁垒如何扰乱全球价值链,并影响碳排放的流动?

大纲

1)全球产业链分工与气候变化;

2)区域碳排放特征与减排责任分配;

3)企业碳足迹沿产业链分布及减排策略。

核心概念

碳足迹

价值链

投入产出

产业分工

主讲人简介

张增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One Earth、Ecological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等期刊。

研究领域:低碳经济与管理、海洋经济与管理。

报名参与

直播信息
2025年4月29日19:00-21:00

报名加入社群(可开发票)

斑图链接:https://pattern.swarma.org/study_group_issue/879

扫码参与,加入群聊,获取系列读书会回看权限,共建共享地球系统科学社区,与一线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Zengkai Zhang, Jiaoyan Li, and Dabo Guan*. 2023. Value chain carbon footprint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2794.

2. Zengkai Zhang, Dabo Guan*, Ran Wang, Jing Meng*, Heran Zheng, Kunfu Zhu, and Huibin Du*. 2020.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supply chain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Nature Climate Change. 10(12), 1096-1101.

3. Zengkai Zhang, Jiaoyan Li, Xinyu Wang, Xiaoxiao Chen, and Chuanzeng Zheng. Leading global asset managers are crucial but off track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One Earth (2025).

地球系统科学读书会

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确认2023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气候变化正在以高温、干旱、洪水、野火和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形式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经济论坛《2024全球风险报告》将气候变化作为首要值得关注的风险。地球作为一个多要素、非线性的开放复杂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并有效应对正在面临的气候变化以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等一系列议题,实现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能够深入理解人类世背景下地球系统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演化机制,并为人类应对未来的地球系统科学重大挑战提供一套科学的认知框架,集智俱乐部联合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陈德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樊京芳、东莞理工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陈爱芳、南开大学副教授戴启立老师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博士生班崭共同发起,将组织大家从新的研究范式出发梳理相关文献,并深入研读其中涉及的理论与模型。

详情请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