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中看为人处世的七个原则: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言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善地:指选择恰当的地方,即应处的地方;仁:友善的意思,孔子的“仁”是“爱人”,但爱憎分明。

老子的“仁”是亲而不爱,远而不恨。两者是有区别的。

整段话用现今的话来说是“安心处于应处于的地位,心象深渊一样平静与清静,以友善之心与人交往,说话要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则处理政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善于把握行动的时机。正因为不强求结果,才没有真正的忧虑”。

1

什么是“居善地”

说白一点,就是待在自己该待的地方

那哪里是自己应该待的地方呢?这很难一概而论的,关键是要看自己的才能,个性等等,才决定你合适不合适你在某个地方的,如果你没清醒认识到自我,站错了地方,说不准地位不保,而且还有危险。

比如唐朝张易之与张昌宗两兄弟,因为长得帅,备受武则天的宠爱,旬日之间,名震天下。这两人一开始倒有自知之明,曾向狄仁杰请教“自安之术”。

后来他们名气越来越大,巴结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就忘掉自己是谁了,最终双双被杀。这两人其实也有些才能的,如果出任州县一级的官员,位置就站对了,就不至于招杀身之祸。

站位是否恰当的问题,不完全取决于才能。姜子牙的才能足以胜任宰相,在商纣王手下却连一个小官也当不好,只好溜之大吉也。

而有些人才能平平,贪赃枉法,却能在很高的位置上如鱼得水,这是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是否相容的问题,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

什么是“心善渊”

也就是心要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易被外界环境干扰

在物质社会的今天,要如何避免受到不良习气的污染,受到社会的惊扰呢?

这就需要通过学习,或感悟,或自我修炼,要把自己的心像磐石一样稳固,不易受外界情况所影响。

3

什么是“与善仁”

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

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与嘉许。

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有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

这不是真正的“仁”。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如果你对强者,对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比比皆是的。

4

什么是“言善信”

言语诚信,言出必行

“善信”的意思是说话要有诚信,即说话要算数,言出必行。

相传曾子妻子要街市上去,孩子哭着也要去,曾子妻子就哄孩子说不要去,等回来杀猪给孩子吃。

结果曾子真的把猪杀了,妻子不解,哄孩子而已,曾子却说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否则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失信于人。

诚信是一个人做事准则,失去金钱可以再赚,失去诚信将是一个最大的破产。别人之所以信你,是觉得你值得信任,失信于人,将是永远的失去,欺骗只能一次。

5

什么是“正善治”

就是忠于职守,用业绩说话

古今中外,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可能过时,无论什么理念都有可能被更新,就是用业绩说话这一条永远不会过时。

如果用业绩说话都不灵了,不按自然法则去处理事务,不要说这家公司或这个团体该倒闭了,就是政府而言,也该到了垂危的地步的。所以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

6

什么是“事善能”

也就是说做力所能及的事

将它理解为有办事才能也未尝不可。但才能有大小,是相对事情难易程度而言的。

苏东坡曾说:“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确实力有不逮,也没办法。但有些事情我们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

勉强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7

什么是“动善时”

也就是合理把握时机

这是一个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什么时机做起来才合适?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眼光和阅历。

有的人能在适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有的人却让事情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我们的眼光与阅历不够,如何做到“动善时”呢?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是一个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去做,一般错不了。如果你做的事情对他人有利,总是合宜的。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