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中寻找棋局里的宁静
——读阿城《棋王》有感
作为一名刚获得地方大师称号的象棋爱好者,重读此书,恍若与王一生隔空对弈——他执黑子,我执红子,在方寸棋盘间共悟生存哲学。这部五万字的中篇,如一方棋盘,将那个特殊年代的困顿与超脱、卑微与崇高,凝练成一场惊心动魄的精神盛宴。
棋局之上:物质荒芜中的精神丰碑
《棋王》是作家阿城“三王”系列的开篇之作,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知青王一生在动荡年代中对象棋近乎痴迷的追求。阿城以冷峻克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荒诞时代的众生相,却在灰暗底色上,用一枚棋子点亮了人性的光辉。书中的王一生,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却能在棋盘前眼放金光、浑身透亮。当旁人挣扎于饥饿与批斗时,他将象棋视为“活命的道理”,甚至说出“吃和棋,是两件事”——这句看似朴素的宣言,实则是对精神尊严的捍卫。
阿城以棋为刃,剖开时代的荒诞。王一生与脚卵在摇晃车厢中的对弈,煤油灯下棋子“啪”地落于报纸棋盘,这一声脆响,是金石之音,更是精神对物质的突围,正如书中写道:“棋是木头做的,可棋里的东西,谁也毁不掉。”
孤勇者: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坚守
如果说象棋是王一生的信仰,那么他的痴迷便是一场孤独的朝圣。在文革的狂风骤雨中,王一生始终紧握棋子,在“上山下乡”的列车上、在农场劳作的间隙,甚至在围观者的哄笑中,执着地寻找棋局的真谛。他的痴,不是迂腐,而是一种近乎悲壮的抵抗——用规则的永恒性对抗时代的无常,用棋道的纯粹性消解荒诞的暴力。
书中高潮的“九局车轮战”堪称神来之笔。王一生独战九人,身如磐石,而围观者“黑压压一片,鸦雀无声”。这场对决早已超越竞技的范畴,成为个体与集体、精神与现实的终极对峙。当王一生最终颤抖着说出“和了吧”,不是妥协,而是对对手的悲悯和对棋道的敬畏。阿城在此撕开了时代的伤口,却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深渊里,人性的微光也能刺破苍穹。
平凡史诗:在尘埃中仰望星空
《棋王》的深刻,不仅在于刻画特殊年代的苦难,更在于揭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姿态。王一生是平凡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振臂高呼的反抗,但他又是伟大的——在生存沦为最低需求的年代,他固执地守护着智性的火种,将象棋升华为“人的活法”。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恰是阿城对普通人的最高礼赞。
书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王一生母亲临终前用牙刷柄磨出一副无字棋,嘱托他“好好下”。这副看似粗陋的棋子,承载的不仅是母爱,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传递。当王一生在赛场上展开它时,牙刷的毛刺早已磨平,棋子“温润如玉”。这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在文化的寒冬里,正是无数平凡人的坚守,让精神的根系未曾断绝,最终在时代的裂隙中破土重生。
棋局之外的人生启示
《棋王》像一记清亮的落子声,叩问着当代人的心灵: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是否早已将灵魂典当给了功利?当“内卷”与“躺平”撕裂着现代人的生活,王一生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超脱,不在于逃离现实,而在于在现实中找到精神的支点,在专注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阿城用冷笔写热血,用棋局照人间。这部诞生于1984年的作品,穿越四十多年的时光,依然投下震撼的回响。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荒诞,守住内心的棋盘,便能于方寸之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或许,这正是《棋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在命运的棋局中,我们都是执子者,亦是破局人。
作者简介
彭迎港,1997年6月出生,硕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21年7月参加工作。热爱象棋、跑步、写作等,2025年3月被广东省象棋协会授予“象棋地方大师”称号,曾获全国大学生象棋锦标赛银奖、北京市高校象棋赛第二名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