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从春日限定的“油菜花海”到四季常青的产业生态,四川崇州用13年时间破解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如何让自然资源“活”起来、文化根系“动”起来、乡村价值“长”起来?通过“一朵花”的产业裂变、“一张网”的生态重构、“一脉文”的价值激活,崇州探索出“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的“根系经济”模式。
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848.79万人次,同比增长2.74%,旅游综合收入57.45亿元,同比增长1.84%。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新转化,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从“农景”到“场景”
一朵花的产业裂变
十余年前,崇州的春天还只是农人眼中的播种季,油菜花也不过是农田里的寻常风景;而如今,在崇州乡村振兴的坐标体系中,油菜花田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空间,一个个新场景的打造让这片花海已成为带动消费的“金色引擎”。
白头镇五星村,曾经的相对贫困村。现下,这片土地正以花为媒,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创新融合,绽放新的光彩。油菜花田里灰瓦白墙的民居与远处飞驰而过的高铁,让这里成为了踏青赏花的热门“打卡”地。通过“沉浸式赏花+品质式打卡”,五星村将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业态与特色美食、品质民宿相结合,延长游客消费时间,提升出游体验。
隆兴镇梁景村“天府酒村”的实践更具启示意义。以酒为媒,用非遗集市串联起花海火锅、稻田餐厅,当游客在油菜花海中烫火锅时,传统农业景观被重构为沉浸式消费场景。这种“农业+餐饮+文旅”的跨界融合,使农耕文明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产品,实现了文化价值的乘数效应。
低空观光航线的开通,更将平面花海升维为立体景观,120米以下试飞空域面积达767.1平方公里,年均可飞行天数达300天......空域优势,让“云端赏花”成为特色IP。
这种从单一观花到多元业态的转变,本质是以产业思维重构农业资源价值。
从“单点”到“全域”
一张网的协同效应
花无百日红。尽管“春日经济”势头正盛,但季节性制约仍是最大挑战。这种依赖单一景观、缺乏深度开发的模式,既浪费自然资源,又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如何避免“昙花一现”,让赏花经济“花好”又“常开”?
崇州的深层变革,在于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旅生态系统。当各地乡村仍在复制“花海+打卡”的速生模式时,崇州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大力实施“天府乡游”工程,将元通古镇、道明镇竹艺村、白头镇五星村等节点编织成网,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通过组团式发展、片区化推进模式,总结推广五星村新村建设和竹艺村传统村落有机更新两种样本,打造“天府酒村”“木玩村”等特色旅游村落,建设稻乡旅游环线等多条农旅融合示范带。通过产业链延伸、文化赋能等多重路径重构发展模式,将“点状资源”转化为“网状生态”。
以近期人气居高不下的露营地——“长河落日园”为例,独霸各大社交平台人气、热销榜前三名,单日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销售额超35万元,带动当地上百人就业。作为廖家镇高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为促进乡村振兴积极招引社会资金投入,动员群众参与,共同打造的林下特色经济项目,“长河落日园”两个月时间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创造150万元的营收……
“长河落日园”露营地的爆火,不仅是露营经济的成功实践,更是崇州“赏花经济”产业链延伸与全域价值激活的典型案例。其通过场景创新、产业联动、集体经济模式重构,将自然景观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形成“四季不落幕”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政府搭建产业平台,市场导入专业运营,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等渠道参与价值分配。无独有偶,五星村通过同样的模式发展民宿和餐饮,让村民从传统农人转型为旅游从业者,全村每年仅靠“赏花游”就能获得几千万元的经济效益。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融入”的三元结构,让乡村振兴成为可持续的共享经济。
从“流量”到“留量”
一脉文的破壁创新
传统赏花经济往往困于“游客如潮水般来去匆匆”的流量陷阱,崇州将文化基因转化为消费密码,让“一朵花”的价值成倍放大,以“花”为媒延展业态链条,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在道明镇竹艺村,以花兴旅、农旅融合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当地结合“竹文化”精髓,打造竹编艺术坊、竹里、熊猫餐厅等20余个特色点位,并开设非遗手工体验课程,拓展竹编研学、乡野风味、特色民宿等“赏花+”业态,完善“吃、住、游、购、娱”整体化消费场景。
依托陆游“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的诗词意象,崇州在油菜花田中打造“陆游诗词长廊”,游客可身着汉服参与“飞花令”擂台赛,使传统诗词从静态文本转化为可互动的文化消费场景,将千年文脉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通过诗词活化、形式创新、场景重构实现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化。
更具突破性的是“花海+赛事”的叠加效应:村BA篮球赛、国际风筝节等IP,将瞬时流量转化为住宿、餐饮、非遗工坊的持续订单。半程马拉松赛道穿越金色花田,则形成“一人参赛,全家旅游”的消费链。赛事期间,崇州半马直接带动崇州住宿、餐饮、交通、旅游等多个业态消费的增长,让赛事“流量”变消费“留量”。崇州半马赛事期间,共接待游客33.34万人次,白头镇民宿入住率超95%,部分民宿更是一房难求,竹编、藤艺非遗工坊订单量大幅增长。
这种“1+N”的叠加效应和创新矩阵,使季节性流量沉淀为常年消费,让“赏花经济”突破自然周期的局限,也让“春日限定”升华为“四季常青”。
【结语】
根系经济:乡村振兴的崇州解法
十三年“花路”耕耘,崇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启示的“根系经济”模型:以产业思维深挖生态资源的文化根系,用创新场景培育商业生态的养分供给,借全域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当民宿集群取代零散农家乐,当集体经济的分红惠及每个村民,当非遗技艺转化为现代消费符号,乡村振兴便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工程,而是自下而上的价值生长。这种将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发展逻辑,或许正是“两山理论”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记者|王佑涵
图片|资料库
编辑|王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