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荣威品牌以一场极具前瞻性的发布会向外界传递了其品牌焕新的核心战略。围绕“信赖、超值、体面”三大关键词,深度解析了荣威的造车理念与未来方向。
针对荣威的布局与规划,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钱漾、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邵景峰及全球设计副总裁约瑟夫·卡班等核心管理层与“汽扯扒谈”等媒体一起深度交流,不仅展现荣威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更展现了其以原创设计、技术赋能和长期主义思维重塑品牌价值的决心。
汽车是“长期陪伴”的特殊商品
信赖是品牌与用户关系的基石。俞经民强调,信赖的建立依赖全价值链的协同:从研发端的质量管控,到生产端的工艺标准,再到服务端的长期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超强实力”支撑。例如,荣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布局,不仅追求续航、安全等硬指标,更通过与头部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将用户对智能出行的期待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这种“全生命周期服务”思维,正是荣威构建信赖的核心逻辑。
俞经民在交流中直言:“汽车是长期陪伴用户出行的特殊商品,用户换车周期已延长至7-8年,购车决策更趋于理性。”这一观点直指汽车消费的本质——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品牌对长期承诺的兑现能力。荣威提出的“信赖、超值、体面”三大品牌关键词,正是基于这一用户洞察的体系化表达。
超值则是对“性价比”的重新定义。钱漾指出,超值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通过精准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实现“性能+特性”的双重溢价。以荣威纯电D6为例,这款国民车聚焦家庭用户对空间、舒适、续航、安全的刚需,通过技术下放实现“高配低价”。
体面是品牌对美学的终极追求。邵景峰以明珠概念车为例,阐述了荣威如何通过设计语言传递文化自信。概念车以“东方明珠”为灵感,将上海城市地标转化为汽车造型的视觉符号——紫色镶金边的内饰配色、流动的线条语言,既符合国际审美趋势,又植根于中国文化基因。
约瑟夫·卡班进一步强调:“美学是产品的第一竞争力,但原创设计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基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走向更高层次的创新。”这种“文化赋能设计”的理念,让荣威在同质化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突破口。
从“抄作业”到“造灯塔”的跨越
在交流过程中,提到“中国汽车设计轮回”直击行业痛点。过去十年,中国汽车设计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的蜕变,但近年来部分品牌又转向重金聘请外籍设计师。对此,邵景峰直言:“这是全球化竞争下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汽车走向高端的必经之路。”
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需求的平衡是荣威设计团队的核心能力。卡班以英国汽车设计为例,指出海外用户对“后备厢放垃圾桶”的刚需,恰恰是中国设计师容易忽视的场景化需求。这种“接地气”的全球化经验,正是荣威在海外市场年销百万辆的关键支撑。而邵景峰团队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挖掘,则为设计注入了灵魂——明珠概念车不仅致敬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方美学,更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元素转化为现代工业设计语言。这种“中西合璧”的创造力,让荣威设计既具备国际竞争力,又拥有独特文化标识。
从“功能导向”到“情感共鸣”的升级是荣威设计的另一大突破。卡班提出:“汽车设计正在从‘工具属性’转向‘情感载体’。”明珠概念车的“珍珠”元素,不仅是造型符号,更是品牌与用户情感连接的纽带。
品牌向上的“道法自然”
面对行业“堆料内卷”,俞经民用“道法自然”四字概括荣威的战略定力。他强调,品牌向上不是靠短期营销噱头,而是需要“产品、营销、服务”三位一体的体系化推进。这种“慢即是快”的哲学,在荣威的实践中体现为三个维度:
第一,技术厚积薄发。荣威在新能源领域坚持“多技术路线并行”,既布局纯电、插混、增程,也深耕燃油车技术优化。这种“不押注单一赛道”的策略,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中国市场足够大,不同场景下的能源需求差异显著,荣威要做的是“精准满足”而非“强行颠覆”。
第二,用户运营精细化。钱漾提到的“To C客群运营”,是荣威从“流量思维”向“留量思维”转型的关键。通过新媒体互动、传统调研、线下体验等多触点连接,荣威试图构建一个“用户参与式创新”的闭环。例如,纯电D6的座椅舒适度优化,正是基于上千名家庭用户的真实反馈。
第三,品牌价值可持续。荣威拒绝用“低价换市场”,而是通过“技术下放+设计溢价”实现品牌升级。明珠概念车的推出,标志着荣威开始从“国民车”向“国民高端车”迈进。这种“渐进式高端化”路径,既保证了用户对品牌调性的认同,又为技术投入提供了利润空间。
在群访尾声,俞经民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形容卡班与邵景峰的组合,这一比喻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荣威的造车哲学——既有全球顶尖设计师的审美高度,又有本土化团队的务实精神。从明珠概念车到纯电D6,从“信赖、超值、体面”的品牌理念到“道法自然”的战略定力,荣威正在书写一份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