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财经大学将迎建校100周年之际,财启陇蜀实践队立足成渝地区高校光辉历史,以“忆暮阅校史,经朝展未来”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细致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成渝地区高校校史文化在职业规划中的隐性育人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创新性的“三维赋能双链驱动”发展模式。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团队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还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案。
一、培育校友意识,搭建沟通桥梁
实践队成员高度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立校友工作小组,以成渝地区15所代表性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有效样本2026份)、校友深度访谈(50人)及案例研究,了解校友的职业发展历程和校史了解程度,并以此收集到宝贵的校史资料,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团队通过赠送书签、明信片等实物礼品,进一步加强校友与母校的情感联系,为完善校友—母校沟通路径机制“铺路搭桥”。
图1 实践队走访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
图2 朱信宁校友与实践队员亲切交流
二、依托基层宣讲,构建长效机制
肩负着校史文化融入育人工作的使命,团队成立理论宣讲小组,前往成渝地区各高校和西南财经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中小学开展校史文化理论宣讲活动。宣讲小组结合青年话语,将成渝地区高校的校史文化与团队实践感悟相结合,通过微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了校史文化的光辉历程和独特魅力。此次宣讲活动不仅为构建校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图3 实践团队成员于西财附中进行宣讲
图4 校友访谈微纪录片封面
三、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文化载体
在全面挖掘成渝地区高校校史资源的基础上,实践队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了校史文化载体。团队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校史系列文创产品,包括笔记本、书签、钥匙扣等,这些文创产品以标志性建筑、校歌、校史名人等元素为灵感制作,深受师生和校友的喜爱。除了设计文创产品,团队还制作了一份“重走红色校史路”的旅游攻略,配套设计了校史路旅游导览词。通过实地探访和录音讲解,引导游客深入了解成渝地区高校的发展历程和红色文化基因,在彰显校史文化精神的同时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图5 校史系列文创产品成品特写图
四、开拓融媒路径,传播校史新风
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校史文化传播渠道。团队成员在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微博等多个平台建立了官方账号,发布了一系列以校史为主题的推文、短视频和图文内容。其中,校友访谈实录、校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师生的关注和参与,平均浏览、点赞量达2000,有效提升了校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出社会层面积极健康的校史文化氛围。
图6 导览词喜马拉雅封面截图
图7 财启陇蜀公众号封面截图
五、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
在理论研究与报告撰写方面,团队结合实践调查,撰写了职业规划视域下探索高校校史文化育人价值实现新路径的研究报告。报告揭示校史文化“高认同、低转化”的核心矛盾,提出了“三维赋能双链驱动”创新发展模式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高校思政课教育与校史文化育人提供新思路与实践方案,为政策制定者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决策依据,为提升高校职业基因、培育兼具历史使命感与现代职业素养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新思路。
六、实施成效与展望
通过实施“三维赋能双链驱动”发展模式,成渝地区高校在校史文化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模式丰富了校史文化的育人方式,促进校史文化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随着调研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该模式有望为更多高校提供借鉴,推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
财启陇蜀实践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仅取得了文创产品、微纪录片、旅游攻略与导览词等实物成果,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上校史知识竞赛、网站开发等数字成果,吸引了大量参与者,提升了校史文化的传播效果。团队提出的“三维赋能双链驱动”发展模式,为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财启陇蜀实践队将继续探索校史文化育人的新路径,为培育兼具历史使命感与现代职业素养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