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皮山县,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徐灿已守望了三度春秋。从协助村民直播卖枣到创办“红领巾小课堂”,从学习维吾尔语到带领学员夺得国语大赛“双冠王”,他用行动诠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他的故事正是安徽理工大学西部计划工作的生动缩影。
2025届西部计划报名学生现场连线西部计划志愿者
“三到”铸魂 让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
“作为安理工青年,我们积极要‘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祖国大地上、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攻山头、插红旗’,绽放青春、建功立业,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院士的毕业寄语点燃了无数学子的西行热情。近年来,学校将西部计划作为落实“三有、三进、三到”(“三有”为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三进”是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三到”即中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办学理念的重要抓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多院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在思政教育方面,校领导积极参与预备党员培训班、“青马精英”训练营、“青马工程”培训班、青春思政课、安理工青年讲坛等思想引领类课程授课,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积极邀请在基层工作、投身西部计划及研究生支教团的校友讲述基层工作的故事,在学校掀起投身基层、报效祖国的浓厚氛围。
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不断优化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设定“社会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模块的必修学时,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练就。
此外,学校通过暑期“三下乡”、寒假“返家乡”及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走进边疆、走进基层,实地感受我国乡村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的瞩目成绩,将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校党委将西部计划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体系,并每年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欢送会。此外,学校还聘请往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担任学校“就业引航员”,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建立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完善一套标准化流程、打造一批品牌化活动、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培育一系列精品化项目。在西部计划工作上,学校创新实施“五个一”工作法,形成了校团委牵头,校党委学工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在近年开展的“西部计划宣传月”活动中,每年开展20余场次宣讲会、主题展览、云参观等形式的活动,覆盖毕业班学生8500余人次。
多院联动机制则充分发挥了各专业优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实现报名、推荐、跟踪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西部计划志愿者基层工作能力培训班,扎实做好报名西部计划毕业生的前期培训工作;外国语学院主动作为、积极沟通,通过学院少数民族毕业生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地精准对接,将合适的人与合适的地点相匹配,帮助毕业生提前熟悉志愿服务地的相关工作。2024年,全校共有17个学院参与西部计划工作。
一组数据见证成效:2022年至2024年,学校西部计划报名人数从800余人跃升至近5000人,最终派遣志愿者99名,其中2024年达70人,创历史新高。志愿者足迹遍布新疆、西藏、四川等12个省(自治区),从事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工作,受到志愿服务地的一致好评。
“四维”聚力 从心动到行动的育人模式
如何让青年学子从“向往西部”到“扎根西部”?安徽理工大学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构建起“宣导——实践——保障——跟踪”四维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
在宣导环节,校团委精心制作的《青春下一站 西部计划》微纪录片成为最打动人心的宣传载体,片中在新疆皮山县服务的徐灿在漫天黄沙中坚持家访、古丽苏姆姑娘为他戴上维吾尔族花帽的温馨画面,让诸多学生为之动容。2025届电气工程专业学生朱旭宇在观影后立即提交了报名申请,他说:“看到学长们在西部绽放的青春,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这样的“云宣讲”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公众号定期推送“西部计划百问百答”政策解读,建立24小时在线的招募咨询群,制作发布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5668次。在食堂、宿舍区设置的“西部计划打卡点”吸引着学子驻足,每场分享会都座无虚席。
学校特别注重将西部计划宣传融入毕业生日常。在今年3月19日举办的“春暖皖江”就业招聘会上,学校专门设置西部计划展台,现场发放的1500余份宣传资料中,不仅有政策解读手册,还有往届志愿者的服务日记摘录。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邱仕贤在展台前驻足良久,他说:“看到学长们在基层的成长故事,让我对职业选择有了新的思考。”
实践环节则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让西部情怀落地生根。学校主动与在新疆服务的志愿者对接,于3月27日组织开展“情动皮山,书香传递”图书捐赠活动。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硕士研究生汪刘涵特意挑选了《海底两万里》,并在扉页写下:“亲爱的穆耶斯尔?努尔阿卜拉,希望这本书能带你领略大海的奥秘。”近日,她收到了皮山县第三小学学生穆耶斯尔?努尔阿卜拉充满童真的回信,“姐姐,书里的潜水艇太神奇了!我长大了要去海边看看”。这样的图书漂流活动已累计捐赠2500余册图书,往来书信1000余封,并在当地共建了“爱心图书角”。
在保障方面,学校建立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2024年赴藏志愿者刘玉凤回忆道:“父母起初反对,直到参加了学校的家长恳谈会,了解到完善的保障措施后才转变态度。”学校整合各类优惠政策形成“政策包”,包括考研初试加分、公务员定向招录等实实在在的扶持;设立24小时“家长热线”,组建由往届志愿者组成的“导师团”,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构建起强大的“后援团”等,让志愿者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西部建设。
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跟踪关怀机制,通过“一人一档”实现动态管理,常态化视频连线、收集成长报告、开展实地走访,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期间持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意向学生认真阅读宣传单
“双向”赋能在成长中反哺
西部计划不仅是奉献,更是成长。学校通过“校地联动”“典型引领”,让志愿者与服务地双向受益。
在校地共育方面,学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徐灿对此深有感触,他的“团团巴扎”直播助农项目从构想到落地,始终得到市场营销专业李教授的远程指导。“李教授不仅帮我们优化直播话术,还联系了安徽合肥市的电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徐灿说。这个最初只是尝试的项目,如今已帮助当地农户销售红枣、核桃等特产超过30万元。同样受益的还有在安徽芜湖市繁昌区服务的沈丰乐,她参与策划的“香菜文化节”从主题设计到活动执行,都得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导师团队的全程指导,最终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余万元。地方服务单位也派出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担任实践导师,教志愿者们掌握“群众工作法”等实用技能。这种校地协同的培养机制,既发挥了高校的智力优势,又融合了地方的实践经验,让志愿者们在服务中快速成长。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成长正在形成持续反哺的良性循环。2023年在西藏支教的许诺至今记得,当她面对班级里藏族学生的语言障碍不知所措时,是校友王佳丽通过视频连线传授了“双语教学小妙招”。“那些经验太宝贵了,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许诺感慨道。这种传承通过“三个一”机制得以制度化:每月一次的“云端座谈会”上,新老志愿者畅谈工作心得;每季度刊发的工作简报记录着服务点滴;每年举办的“返校报告会”则成为精神传承的盛典。去年返校的徐灿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学弟学妹们闪亮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三年前的自己。
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正在产生裂变效应。在皮山县,如今“智慧农业”项目大力推进,带动了当地瓜蒌产业的壮大,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安徽六安市,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为脱贫户增加了收入,让村级公益事业实现发展。更可贵的是,这些志愿者毕业后,很多都选择留在当地工作,成为推动西部发展的生力军。学校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将志愿者们的基层经验反哺到教育教学中,形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完整闭环。
“情动皮山,书香传递”图书捐赠活动
翻开志愿者档案,一个个故事熠熠生辉:徐灿从“语言小白”变成“伊尔凡江老师”;张艺在朝鲜族文化中“破圈”,用长鼓舞视频获3万+播放量;储盈盈走遍霍邱县20余个村户,让“雨露计划”惠及119名学生......
他们的背后是学校深耕西部计划的坚实支撑:设置西部计划专项经费投入使用,联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建成多个实践基地,获省级志愿服务大赛奖......
“作为安理工青年奔赴西部的‘加油站’,学校会紧紧压实工作责任,更好激活青年人才服务边疆的发展动能,坚定青年立足边疆、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让安理工学子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为卫国戍边、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各领域建设贡献安理工智慧。”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先江表示。未来,学校将深化“专业+服务”模式,让环境专业学子投身边疆生态治理,让医学生扎根乡村医疗......用更多“安理工方案”回答“时代之问”。
徐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株沙漠玫瑰。他说:“这里每年只下一两场雨,但花照样开得灿烂。”或许,这正是安徽理工大学西部计划工作的隐喻——在看似贫瘠的土壤里,播下理想的种子,终将收获一片绿洲。
(记者黄慧,通讯员朱梁、李恕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