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叶挺、粟裕、方志敏、罗炳辉等五位都是“新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之中的成员,在各自的军事生涯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不同的是,这五位军事家,左权、叶挺、方志敏、罗炳辉等四位,或牺牲,或病逝,或意外遇难,都没能等到革命胜利参加授衔,粟裕是唯一见证革命胜利,并参加1955年授衔、荣膺“第一开国大将”的战将。
能被高度认可、评选为“新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的将领,本身就是自身实力的证明,众所周知,入选这份榜单,最低都是大将级别起步,结合上述这五位的军事生涯来看,客观来说,他们都具备帅才。
左权、叶挺、方志敏、罗炳辉没能见证新中国成立,未能获评军衔,战功赫赫的粟裕则因为资历等原因,未能获评元帅,根据他们各自的指挥生涯和发展成就,这五位中,谁才是元帅之外第一人呢?
这五位军事家,左权较为特殊,与另外四位并无直接的上下级关系,牺牲时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敌参谋长,是八路军最高首长之一,红军时期还短暂代理过红一军团军团长的职务,抗战中和彭德怀搭档,被称为“彭左”,作为抗日名将,并日军高度重视,资历、战功都显著。
其他四位,则在某段时期或共事、或存在上下级关系,粟裕则是唯一与方志敏、叶挺、罗炳辉都并肩作战过的人。
红军时期,粟裕所在的红七军团到达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粟裕继续担任参谋长,方志敏是军政主席,是这支部队的实际最高领导,可惜的是,红十军团成立不久,1935年在怀玉山遭遇伏击,方志敏、刘畴西及大部分将士被俘牺牲,只有四百余人在粟裕的率领下突围成功。
抗战时期,粟裕在新四军任支队长、师长,叶挺是首任军长,罗炳辉曾任第二副军长,按当时的职务来看,粟裕是叶挺和罗炳辉的下级,叶挺是最高指挥官,其实,粟裕的叶挺的渊源更早,南昌起义时,叶挺就是前敌总指挥,粟裕则是他的警卫班长,另外,叶挺还是我军第一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方志敏牺牲最早(1935年),没能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左权1942年牺牲于抗日战争,未能继续在解放战争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叶挺于皖南事变后被囚禁,1946年飞机失事,罗炳辉同样病逝于1946年,均未能继续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
只有粟裕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一步步成长为卓越的军事家,尤其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指挥大兵团作战,纵横驰骋,成为公认的“常胜将军”,战功赫赫,建国后位居十大将之首。
因此,从现场表现和战功上来说,粟裕是当之无愧的元帅之外第一人;如果从我军的渊源和历史象征意义上来说,叶挺就是元帅之外第一人,毕竟他在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极具重大意义,这点从“新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的排名顺序中也可以看出,叶挺紧随叶剑英,位在李杨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