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25年3月全国未准入境食品化妆品信息,所列未准入境食品化妆品均已在口岸依法做退运或销毁处理。
WBO发现,该批名单共查处了18批次酒品,其中包括14批次啤酒,4批次无醇起泡酒、无醇啤酒。在3月未准入境的酒水中,禁止入境的酒水主要来自于日本、智利、荷兰、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原因分别为货证不符、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污秽腐败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无醇类产品,被禁止的原因多为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注册问题及使用未经批准的新食品原料等。
14批次无醇酒品入关被拒
根据海关提供的相关信息,WBO整理发现,查处的4批次无醇酒水中,包括2批次智利的温杜拉加粉色零度无醇起泡酒、温杜拉加白色零度无醇起泡酒以及2批次荷兰的宝华力亚无醇啤酒(菠萝味)、宝华力亚无醇啤酒(橙子味),其原因分别为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注册问题及使用未经批准的新食品原料。
查处的4批次无醇酒水
据了解,这些“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物品,比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以及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例如,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手段对传统食品成分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新的特性或功能,以及基因工程食品、发酵工程食品等。
查处的14批次啤酒
而查处的14批次未获准入的啤酒大部分来自日本,包括朝日牌啤酒、三得利牌啤酒、麒麟淡丽啤酒、三宝乐牌啤酒等。还有来自法国的橙色强劲啤酒、比利时的马汀啤酒。这些啤酒主要涉及货证不符、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污秽腐败等。
2“新原料未经审批”“企业注册问题”等问题频现,或将成为酒品进口绊脚石
针对“使用未经批准的新食品原料”的问题,广东葡萄酒进口商范增表示,国内对于食品原料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审批机制,任何未经审批的新成分都不得用于进口食品中。“一旦发现酒水中含有未经批准的原料,海关将按照不合格产品处理,依法拒绝入境。”
通常来说,一些无醇类饮品以“使用未经批准的新食品原料”为由被拒绝入关,表明这些产品中可能含有未在我国获批的成分,如新型发酵剂、植物提取物等。
范增进一步补充道:“全球不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不尽相同。有些在原产国允许使用的成分,到了中国就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因此,进口前应全面核对相关法规,确保酒品符合国内的食品安全要求。”
他还提醒:“在与国外厂家沟通下单时,进口商务须将国内标准传达清楚,必要时可对样品进行第三方检测,以避免后期因不合规而被拦在国门外。”
关于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注册问题方面,范增指出:“自2022年起,所有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海关进行注册。通过审核后,企业会获得注册编号,且需在产品内外包装上标明。若没有这一注册信息,产品将无法通过清关。”
对于货证不符、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等问题,深圳葡萄酒进口商万呈表示:“有些酒水并非原厂出口,而是从其他渠道中转采购,因此难以获得原产地证明或相关认证材料,一旦资料不全,就很容易被海关拦下。”
对于污秽腐败的问题,万呈解释称,一些进口商为降低成本,可能会采购滞销批次,而这些产品因临近保质期、存储条件恶劣或使用老旧生产设备,存在腐败变质风险。此外,精酿啤酒对运输条件要求高,如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到位,也易引发微生物污染。
3无醇饮品热度提升,监管也在同步加码
进入2025年以来,无醇类饮品在进口市场的表现持续向好。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5年1-3月,无醇类饮品进口总量达7028万升,进口金额达2.18亿美元,进口均价为3.1美元/升,同比去年分别增长4.69%、25.42%、19.8%,呈现出量、额、价全面增长的态势。
不过,在消费需求上涨的同时,监管端也在同步加码,尤其在涉及新食品原料、标签标识、添加剂合规等环节,审核更加严格,审查更为细致。无醇类饮品配方多样、标准差异大,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更容易因各项指标不符等问题被拒之门外。
可以说,消费热度的提升正与监管的趋严形成对照,进口商除了抓住市场机会,更要提升对法规的理解与应对能力,才能顺利通关,站稳脚跟。
杭州葡萄酒进口商程达表示:“现在很多酒企进军无醇饮品赛道,但对中国市场规则理解不深,导致产品频频因注册、标签等问题卡关,因此,也建议相关企业加强中外标准对接,合规进口,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