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东野大军在攻克锦州、解放长春之后,随即发起辽西会战,并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布下铜墙铁壁,成功挡住了国军廖耀湘兵团的去路。

由于黑山久攻不下,廖耀湘兵团只得掉头转向沈阳,而东野大军趁此机会,彻底将其歼灭在辽西地区。

不过,正是因为当时忙于围歼廖耀湘,导致东野在其他方向的部署上出现了一个小失误,而这个失误,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一、东野百密一疏

东野出现的小失误,是没有第一时间拿下营口。

营口位于渤海海岸,这里是大辽河的入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在战时的重要性,而在解放战争史时期,这里更是对国军极为重要的地方。

像廖耀湘,就多次提出过要出兵营口,以便在形势不利时得以从海上退走。

而对于营口的重要性,东野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不仅是东野,包括密切关注东北战局的中央军委,同样十分重视。

早在锦州战役刚刚结束时,毛主席就发来电报提醒东野,要东野防止“沈阳之敌从营口撤退”。

为此,毛主席还要求东野安排几个独立师在11月上旬前,抵达沈阳、营口之间,同时最好再抽调一个纵队,早点拿下营口并构筑阵地,从而威慑敌不敢走营口撤退,或者即便是其走营口,也可以凭借阵地阻击。

对此,东野自然是明白其中意义,但因为一系列因素,最终营口还是被敌人占领了。

怎么回事呢?最开始,也就是在锦州战役刚刚结束、并接到军委电报之初,东野是计划安排十二纵带上一兵团的几个独立师南下到营口去的。

不过,当时的十二纵以及独立师尚在辽北,距离营口较远,因此东总就命令参谋处长苏静带着重炮连赶到盘山,带着这里的辽南独立2师先去营口。

也就是说,东总当时确实也对营口十分重视,同时在接到军委电报后第一时间做了反应。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苏静赶路的过程中,根据敌情改变,东总决定在黑山一带阻击廖耀湘,堵住他南下营口的通道。

既然要堵住且必须要堵死廖耀湘,那么辽南独立2师再去营口就没啥太大意义,因此在10月22日,即苏静刚刚抵达盘山之际,东总发来电报,要求辽南2师不再南下,而是折回至新民、半拉门一带,在侧面阻击廖兵团。

至于之前安排南下的十二纵,则继续南下,但不去营口,而是去监视沈阳之敌。



这个安排,从当时的局面来看确实也没有错,毕竟当时东野的注意力都在廖耀湘身上,为了保证全歼廖耀湘,自然要动用可动用的一切力量,同时,堵廖耀湘就是为了不让他去营口,因此暂时先不往营口派兵也没错。

但就是这个部署,让国军52军,在一种相当意外的情况下钻了空子。

为什么说是在一种相当意外的情况下呢?因为52军原本是被当作“炮灰”来用的,去营口完全是意外中的意外。

锦州战役结束后,老蒋不顾劝阻和现实,坚持要廖耀湘继续西进并企图收复锦州,而为了保障廖耀湘兵团的后翼,52军就被派了新民,来保护廖兵团的后方。

接到命令后,52军上下均认为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大概率是回不来了。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52军切身体会过东野的厉害,1946年10月的新开岭战役中,52军被东野四纵重创,其麾下的25师8000余人尽数被四纵歼灭,师长也被四纵俘虏。

正是因为吃过亏,也知道东野的厉害,所以自此之后52军在东北战场上是能避就避,尽可能的不与东野部队正面交战,而这一次被派至新民掩护廖兵团,无法违抗军令的52军个个唉声叹气,都觉的这次怕是再难逃出生天了。

而就在52军上下一片情绪低沉之际,军长刘玉章打听到一个消息,说是杜聿明建议老蒋攻占营口以备不测,而老蒋也同意了这一方案,因此刘玉章赶紧就跑到沈阳,经过一番运作,居然让52军拿到了攻占营口的任务。



这么一来,52军自然是求之不得,因此动作极为迅速,仅用了一天就行军至营口,而当时由于东野主力部队均不在附近,故而就让52军十分顺利的就占据了营口。

52军攻占营口的时间是10月24日,而当时黑山阻击战正处在激烈阶段,因此一时半会也无法抽调出部队前去赶走52军。

为此,毛主席在电报里严厉批评了东野。

“你们事先不完全估计到敌人以营口为退路之一,在我们数电指出后,又忽视对营口的重视,致52军占领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二、52军逃离营口

辽西会战结束前夕,东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迅速下令要求十二纵火速南下,但当时由于十二纵还在长春公主岭一带,加上南下的铁路已经无法通车,因此即便十二纵连夜赶路,但也根本来不及。

到了廖耀湘被歼灭后,七、八、九纵以及辽南独立2师也往营口赶去,最终在10月30日,九纵的先头部队第一个抵达营口外围。

而此时的营口,已经乱作一团。

在得知东野大军南下的消息后,52军军长刘玉章第一个念头就是跑,但国军这边派来的船只一时半会又抵达不了,就算抵达也不可能一次性把52军全部拉走,但营口城外东野部队已经来了,这种局面,就让刘玉章如热锅上的蚂蚁,急的是团团转。

思来想去,狡猾的刘玉章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下令部队不要固守待援,而是主动向东野发起进攻,目的是趁着东野先头部队刚刚抵达、立足未稳之际,来打东野一个措手不及,以此争取时间。

之后,52军25师(新开岭战役后重建)在刘玉章的严令下,突然向九纵发起了进攻。

由于敌袭突然,加上九纵的先头部队为了赶时间,把重武器留在了后面,这就导致有些招架不住,考虑到硬拼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九纵便暂时后撤,计划等重武器来了之后再对敌实施围歼。

而这一后退,就给刘玉章了一定时间,在11月1日上午,前来接应52军的船只抵达营口港,刘玉章为了尽可能多运走自己的部队,干脆把船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全部扔了下去,同时命令部队丢下全部辎重,只带着随身武器上船。

与此同时,九纵和独立2师也发起了进攻,但刘玉章早有防备,他留下了一部分敢死队,以团级为单位向九纵发起反冲锋,这么一来,就让刘玉章的主力部队大部得以上船。

激战到2日,营口市区基本被九纵控制,剩余的敌人也不足为患,但与此同时,刘玉章带着52军大部也登上了船,尽管九纵在岸边进行了炮击,但并未将其拦截。

营口之战,东野共歼灭敌52军2师、25师共14800余人,但由于刘玉章的狡猾,导致其也成功带走了52军一万多人,而这一万多人,也成了辽沈战役中,国军少有的逃出生天的部队。

正因如此,刘玉章得到了老蒋的高度赞许,并被派驻上海,而在这里,这支原本应该覆灭在辽沈战场上的国军部队,给三野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三、激战月浦三野伤亡巨大

1949年5月初,三野大军抵达至上海附近,之后按照军委指示,在5月12日发起了解放上海的战役。

其中,最先发起进攻的是三野10兵团的28军和29军,在最开始,大家对此战相当有信心,认为大势已去的敌人必定不堪一击,不少经历了渡江战役的战士都说,“过江过江,没放一枪,追击追击,不堪一击”。

由于普遍存在这种情绪,就让部队存在一种轻敌思想,认为盘踞在上海的敌人应该也没啥战斗力,但很快教训就来了。

28军和29军在接到命令后一路疾进,仅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从常熟进抵嘉定,由于过程中基本没有遭遇什么抵抗,大家都十分兴奋,摩拳擦掌的准备在第二天继续往上海进发。

但在次日,即5月13日,当29军抵达月浦时,却遭遇了极大挫折。

守在月浦的,正是国军52军其中一部,该部在东北与我东野大军打过多次交道,也见识过东野的厉害程度,因此在这次接到防守月浦、刘行的任务后,花了大心思构建地堡,其中为了骗过三野,还把地堡伪装成低矮的坟包。

而29军这边,在战前对月浦一带的侦查并不是太到位,这就造成在战斗打响后,29军先头部队被打的有些措手不及。

之后,尽管29军不惜牺牲也要拔除敌人地堡,但每拔除一个,都要付出不小的伤亡,战斗至最激烈时,29军86师260团一度只剩下几十个人,到了最终攻下月浦之际,29军已经付出了近2000人的伤亡。

而攻打刘行的28军情况也不乐观,28军83师247团的一个营,拔除一个地堡就付出了近百人的伤亡,84师252团由于位置太过突出,导致被52军的一个师围攻,最终在付出600余人的伤亡后,被迫撤出了阵地。



当然,52军的负隅顽抗自然是无法改变国军走向覆灭的,三野在月浦、刘行战斗受挫后,及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之后调整了战术,以稳扎稳打的方式,最终歼灭了上海守敌,解放了上海这座大城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