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1620—1701),字彬臣,亦字邠臣,号射陵,自称耕海潜夫,江苏盐城北宋庄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父亲博学好古的熏陶,7岁开始研习书法,十载笔耕不辍。明崇祯年间,宋曹官至中书舍人。南明覆亡后,他因好友抗清失败受牵连入狱,获释后隐居盐城南门外的汤村,筑“蔬坪园”侍奉老母。此后,他多次拒绝清朝的官职邀请,包括康熙元年(1662年)的“山林隐逸”举荐和康熙十七年(1678年)纂修明史的征召。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宋曹受邀参与编撰《江南通志》,但他坚持不署名。



宋曹书法造诣深厚,擅长行草书,风格独特,与当时流行的董其昌、黄道周、王铎等书法家大不相同。他的书法作品既有瘦劲雄秀的风格,也有沉着厚重的风貌。他强调书法的“心手相凑”,提出“执笔欲紧,运笔欲活”的观点,并认为书法应“悟生于古法之外”。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书法约言》《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



宋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作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清廷腐败统治的不满。他一生坚持气节,隐居不仕,被后人誉为“很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宋曹的草书气势融贯、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展现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他的草书在章法布局上注重整体气韵的连贯与呼应,通篇笔力雄肆,飞蛇走虬,满纸云烟。

他的笔力雄健,用笔敦实厚重,圆劲中尽显骨力,绵里裹铁。他的草书作品常常以体态略肥、缓多疾少的面貌出现,字形宽博,笔画厚重,结体呈内敛团势,给人“肥劲”的感觉。



宋曹的临帖作品注重意临,不囿于古人,不拘于形似,而能另辟蹊径。他强调“若一味摹仿古人,又觉刻画太甚,必须脱去模拟蹊径,自出机杼”。他的草书在临摹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个性,既有古人的韵味,又有独特的风格。

宋曹的草书风格潇洒飘逸、清隽脱俗,既跌宕奇崛又富于书卷气。他的作品在笔墨间流露出一种自信和洒脱,线条流畅且富有节奏感,仿佛每一个笔划都在诉说着心中的情感。


宋曹的草书取法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历代名家,经过艰辛探索,融汇诸家之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既有北方书风的粗犷、豪迈之气,又不失江南书风的细腻与灵动。

宋曹不仅在书法创作上成就斐然,还著有《书法约言》,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书法观念和创作心得。他提出“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强调书法创作中“执笔欲紧,运笔欲活”的辩证关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核实过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