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毛桃,外号也“长毛手指”,它的根挖出来,样子有点像人的手指头,上面还可能带着细细的根须,看着毛茸茸的,“长毛手指”这外号就这么来的。
前两年火到不行,价格炒得老高,品质好的,一斤动不动上万块,想买的人排着队。
现在呢?网上随意一查,平均价格还不到5块,摆在那儿也没啥人问了。
这东西从人人抢着要的香饽饽,变成现在市场上的冷板凳,到底怎么回事。
五指毛桃是什么
五指毛桃,它不是桃树,跟桃子没半点关系。
它是一种桑科榕属的植物,长得像灌木,有时也能爬藤。
咱们用的是它的根。这根挖出来,粗细不一,形状多分叉,确实有那么点像手指向外伸展的样子。
新鲜的根折断,或者干品用水煮,会散发出一股浓郁的类似椰子的香气。正是这股香味,让它在南方的汤水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地人用它,就是觉得它能“祛湿”、“健脾”、“补气”。煲鸡汤、煲排骨汤,放上几段,汤水就带上那股特别的椰香,味道变得不一样。
也有人直接拿干的根段泡水喝。因为根上有细小的须根,看起来毛茸茸的,所以“长毛手指”这个外号叫得特别形象。
这东西在原产地,山里人有时候会上山挖点野生的自家用,或者拿到集市上卖点小钱,以前一直不温不火。
为啥前两年能炒上天价?
这东西突然火起来,价格坐火箭似的往上蹿,主要有几个推手。
一个是大家越来越关注“养生”。各种信息都在说这个好那个好,五指毛桃这种带着“传统”、“天然”、“山区”标签的东西,正好撞上了风口。
它那股特别的香味,很符合一些人对健康食品的想象。
另一个是网络传播。各种美食博主、养生帖、短视频,开始介绍五指毛桃,展示用它做的各种汤水、菜肴。
图片、视频一出来,奇特的“手指”形状,加上诱人的汤色,还有神秘的椰香描述,一下子就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没吃过的人想尝尝鲜,觉得新奇。南方一些地方本来就有用它的习惯,被这么一宣传,用得更频繁了,也带动了其他地方的人跟风。
还有一点,刚开始火的时候,市场上流通的很多号称是“野生”的。
一说野生,就感觉更稀有、效果更好。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信息一发达,某个东西的某个特点被放大,就容易形成一股风潮。
买的人多了,卖的人看到利润高,价格就敢往上标。
有些人囤货居奇,进一步把价格推高。
那时候,好像不认识五指毛桃,没喝过五指毛桃汤,就跟不上潮流了。
这种跟风心理,也是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从抢手货到没人要,跌得这么惨的原因
任何被炒作起来的东西,风头一过,价格掉下来是必然的。
五指毛桃也没逃过这个规律。价格跌得这么狠,现在价格跌破五块,都没人买了。
前两年价格那么高,利润那么大,自然吸引了大量的人去种植。
以前靠野生采集为主,量有限。现在看到能卖钱,很多地方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五指毛桃。
这东西本身不算特别难种,几年就能收获。
种植面积一扩大,产量猛增,市场供应一下子就多了。东西多了,就不稀奇了,价格肯定要掉。
为了赶着上市卖高价,很多种植户不等它长到年头,根还很嫩、香味不足就挖出来卖了。
还有的在干燥环节做得不好,要么没干透,容易发霉;要么烘烤过度,香味都散失了。
更有甚者,用一些长得像但不是五指毛桃的杂木根掺在里面卖。
消费者花高价买回去,煲出来的汤味道不对,香味很淡,还有怪味。
一次两次上当,就不会再买了。口碑坏了,买的人就少了,价格自然撑不住。
任何网红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大家的好奇心满足了,该尝的尝过了,它的热度自然就下降了。
没有持续的刚性需求支撑,光靠一阵风的热度,价格泡沫破灭是早晚的事。
种的人多了,东西就真不一样了
野生的五指毛桃长在山林里,自然环境复杂,土壤、水分、光照都是天然状态,生长周期长。
慢工出细活,根部积累的风味物质、有效成分相对充足。
人工种植追求的是产量和效率。土地可能连年耕作,肥力、微量元素跟野生环境不一样。
为了长得快、长得粗,可能会大量使用化肥、生长调节剂。
这些都会改变根的内在品质。最明显的是香味。
很多买过人工种植五指毛桃的人反映,香味比以前买到的淡很多,甚至没有那股标志性的椰香。
这跟生长环境、生长年限、施肥用药都有关系。
五指毛桃的根需要长到一定年限,内部物质积累才够。
种植户为了尽快变现,往往提前采挖。
根不够老熟,里面的油性物质、芳香成分含量低,品质自然下降。
新鲜的五指毛桃根水分含量高,需要及时、正确地干燥。
传统方法是自然晾晒,时间长,但能较好地保留风味。
大规模种植后,为了快速处理大量鲜根,可能会采用高温烘烤等方式。
温度控制不好,香味物质容易挥发损失,或者根被烤焦,产生不良气味。
消费者买到的东西“不对味”了,自然就不愿意再花高价,甚至不愿意再买了。
一阵风来了,能把一个山里不起眼的树根捧上天;风停了,也能让它摔回地面。
种地也好,做买卖也好,跟着风跑,有时能捞一笔,但风停了咋办,得想清楚。
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只是人的心思变了,市场的供求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