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沙漠里自由的灵魂、自我封闭七年的少女、万人追捧的偶像、多次自杀的抑郁症患者……

很难想象,这些截然相反的词汇会出现在一个人的人生里,她就是——三毛



1990年9月,摄影师肖全在成都街头为知名作家三毛拍下了一组照片。

照片里的三毛全然不像书中的她一样浪漫潇洒,她的眼神充满悲伤,好似披上了纱衣的仙女,下一刻就要离开人间。

果然,四个月后,三毛自杀了。

这个走过半个地球,在撒哈拉大沙漠上驰骋的自由灵魂,终究是抵不过思念,去往荷西的世界与他团聚。



封闭自我的少女

三毛的人生起点很好。

1943年原名陈平三毛重庆出生了。彼时正值战乱,陈家家底丰厚,举家搬迁到了重庆躲避战乱。

那时的三毛住在重庆一户洋楼中,家中还有十几二十位仆人,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公主都不为过。



但到了青春期时,三毛的敏感自卑彻底展现了出来。在她看来,自己就是家中的累赘,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从而演变出了一个喜欢在坟地里读书的喜好。

这样的喜好让她在学校成为了不合群的人,总是独来独往不说,还遭到了老师的歧视。

那是一节语文课,课上要求大家完成一篇命题写作,题目是《我的理想》。和文字更熟悉的三毛自然是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拾荒者

她是这么写的:“我想成为一个捡破烂的人,这种职业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还可以在大街小巷游走玩耍,多么自由、多么奔放,好似天上的鸟儿一般。”

这样的言论哪怕在当下,都有些天马行空,甚至是不被大人允许的梦想,当时也一样。

写下这个梦想的三毛被老师一顿痛骂:“既然你想捡垃圾,现在就可以去,还读什么书?”说完,三毛就被赶出了教室。

老师的行为让敏感的三毛愈发沉默寡言,直到墨水事件的爆发,让三毛彻底陷入了深渊。

与众多文科生相同,三毛的数学很差。虽然不会做题,但是敏感的三毛发现每次考试的内容都是书本中的题目,虽然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核心内容都是一样的。

于是,为了提高成绩,三毛把一整本数学书都背了下来。



此后,连续六次数学考试三毛都拿到了100分。老师对三毛数学成绩的突然转变产生怀疑,本就对三毛怀有偏见的老师认定三毛肯定是抄袭得来的成绩。

于是,老师准备了一张超纲的卷子让三毛做,三毛只背了本学期的数学书,哪里做得出来超纲的卷子呢?

就这样,老师认定三毛就是抄袭,用墨水在她的脸上画了两个大大的零蛋,让三毛绕着教学楼走一圈。

在三毛的回忆里,这段经历无疑是青春期最为痛苦的。

“我像僵尸一样行走,同学们看到我先是惊叫,然后指着我开怀大笑。我就这样非自愿的成了名人。”

此后,三毛对学校产生了恐惧,一踏进校门就开始呕吐,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异样让三毛的父母察觉到了不对,在医生的诊断下,三毛被判定为精神分裂症前兆

这可吓坏了三毛的父母,于是在中学这年,三毛休学了

刚休学的日子,三毛总是把自己关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对于那时的她来说,只有狭窄黑暗的房间能够给予她安全感。

只是这样的生活终究不能长久下去,在父亲的引导下,三毛重新开始了阅读,在书的世界里,她渐渐地忘记了那段痛苦拧巴的记忆,找回了自我。

除了读书,三毛还开始尝试更多不同的事物。先是开始画画,用五彩斑斓表达自己的情感,后来又开始写作,用文字表达自己。

是了,文字,那一个个代表着自己的文字跃然纸上时,三毛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

她尝试着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投稿,当她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署名的作品时,一种无以言表的快乐与满足填满了她。

就这样,三毛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



自那以后,三毛走出了自己的房间,扭头一看台历,原来她已经封闭自己七年了。

自我救赎,前往西班牙

三毛离开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大学,既然喜爱写作,不读书怎么能行呢?

中国文化大学的院长在看到三毛曾经的作品后,决定同意三毛的申请,让她成为中国文化大学的一名旁听生。

在这里,三毛曾经停滞的青春重新开始流动,她认识了不少朋友,还开始了一段恋爱。

大学毕业后,三毛向自己的初恋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她实在是太没有安全感了。只是,有哪个大学生想要一毕业就结婚呢?三毛的提议被否决,两人也走到了分手这一步。

分手后的三毛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心中那股渴望自由、渴望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欲望再也按捺不住了,她毅然决然地决定,要去西班牙留学



这个决定,改变了三毛的一生。

来到西班牙后,三毛所追寻的那个真实的自我才终于露面。

自由、散漫、潇洒的那个女孩

来到西班牙以后,与众不同的人文环境深深地感染了三毛。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浪漫、热烈的国家,将它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三毛先是自学了三个月的西班牙语,然后考入了马德里大学的哲学系。在新的环境中,三毛的天真烂漫、自由潇洒终于得到了释放。

这个几乎陌生的环境里,她放下了过去所有的包袱,长成了具有强烈个人魅力的大女主。

强烈的个人魅力,让三毛在1967年的圣诞,俘获了一个西班牙小伙的心。

在西班牙有这么一个习俗,每当圣诞节时,人们要出门与邻居相互祝福,并且男孩子要给见到的第一个女性一个拥抱。

16岁的高三少年荷西高兴地走在拜访邻居的路上,突然,他在一个阶梯上遇见了今晚见到的第一个女性——青春、可爱、拥有一头卷翘的黑发的美人三毛。



他羞涩地向三毛张开双手,三毛笑着拥抱了他,相拥的那一秒,他们互换姓名,荷西费了好大劲儿,才在巨大的心跳声中找到了三毛的声音——我叫Echo.

这是三毛的英文名,是西欧神话中森林女神的名字,那一刻,荷西确认,三毛就是自己的女神。

自那以后,三毛总是能在街边看到荷西的身影,他们成为了朋友,敏感地三毛发现了荷西的感情。

对于这个小了自己8岁的少年,说没有感情是假的。在圣诞节的那个夜晚,在荷西对三毛一见钟情时,三毛又何尝不是被这个英俊热烈的少年所打动呢?

只是碍于世俗与年龄差,热烈的三毛第一次收住了自己,与荷西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着。

荷西的行为渐渐变得大胆,从一开始的课余时间守着三毛,变成了逃课主动邀请三毛进行约会。陷入爱情的小伙就是这么地奋不顾身,但是年长他八岁的三毛却萌生了退后的想法。

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让一切回到原点。



这天,荷西又一次逃课前来寻找三毛,他带着一个法式帽子,青涩的脸庞上满是爱意。

“我买了今天的电影票,我们去看电影好吗?”荷西问。

“为什么不去上课?”三毛说。

“我全部的钱都用来买电影票了,今天可能要委屈你和我一起走路去了。”荷西答。

就这样,两人踏上了前往电影院的路程,三毛也确定了那个让一切回到原点的时刻——就是今天。

不明所以地,天上下起了细细的雪花,返程的车站也只剩下他们二人。

“你可以等我六年吗?”荷西突然开口:“上学四年、服兵役两年,六年过后,我一定娶你。”

面对荷西炽热的心意,三毛沉默了半晌,还是拒绝了他。

就这样,二人在初次见面的阶梯前进行了告别,荷西没有转身,而是倒着跑,一边跑一边看着三毛,仿佛要将她的容颜刻进脑海里,直到视野里再也看不到对方,他们才双双转身离开原地。

三毛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从马德里大学毕业后,三毛又前往德国进行研学,考取了德文教师资格证后,她又前往美国进修陶瓷专业。

1971年,学成的三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重新踏上了华夏大地。

彼时的她已经对过去释怀,甚至成为了一名老师。只是,在感情这条路上,三毛依旧不是很幸运。



由于极度缺乏安全感,三毛被一名画家骗婚。经过此事后,三毛仿佛掉进了婚姻的旋涡,结婚成为了她最迫切的事情。

很快,一个在中国当老师的德国人向三毛求婚成功,二人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只是,老天爷和三毛开了一个玩笑,在婚礼前夕,未婚夫因为心脏病猝死在了三毛怀里。

巨大的痛苦淹没了三毛,幸福在唾手可得的地方被上天夺走了,以这么残忍的方式。

于是,1972年的一天下午,三毛逃跑似地坐上了飞往西班牙的飞机,她需要重新治愈自己。

来到西班牙后,三毛与曾经的朋友见面,在街头散心,像曾经做的那样找回自己。

突然,一位朋友向三毛发送了一条紧急短信。

“三毛!快来我家!十万火急!”



三毛二话不说赶到朋友家,却被朋友们推进了一个漆黑的房间。三毛紧张极了,她双眼紧闭,不知道朋友到底在卖什么关子。

突然,一个微光出现了,三毛睁眼,透过蜡烛散发的柔光,她看见了那个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少年——荷西。

是的,在完成了学业和兵役后,荷西鼓起勇气寻找三毛,却只得到了她回国的消息。

在三毛回到西班牙后,荷西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必须要和三毛表白!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惊喜。



荷西为了惊喜打扮的很绅士,正好三毛今天穿了一个长度到脚踝的裙子。在三毛激动地扑进荷西怀里时,荷西将她抱起,裙摆飞扬,就像是三毛的心情一样欢喜。

那晚过后,三毛与荷西确定了恋人关系,荷西依旧想要娶三毛为妻,但是三毛对婚姻已经产生了恐惧,二人的关系只好止步于恋人。

直到三毛被一本名为《国家地理杂志》吸引,决定前往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同时,荷西却在工作之余计划好了与三毛的海洋探索之旅。



二人爆发了争吵,如同海洋和沙漠之间的天堑一般,三毛与荷西的喜好南辕北辙。

三毛并不想逼迫荷西与她一起前往撒哈拉沙漠,她自由的灵魂也不会因为爱情而在原地停留。

但几周后,三毛收到了荷西从撒哈拉寄来的一封信。

“我爱你,我知道只有结婚能够让你不从我身边离开,只有这样,我心里的痛苦才会有所缓解。”



是的,荷西在三毛出发前,提前赶往撒哈拉,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决心与三毛结婚。

三毛是又感动又愧疚,让荷西改变并不是她的真实想法,她又向荷西寄去信件。

“我并不愿意逼迫你改变,再说了,我在撒哈拉也只是四处流浪,并不会在你身边很长时间。”

“我们在热烈的夏天结婚吧!”荷西回信。短短一句,却让三毛爱不释手地捧着读了许久。



就这样,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完成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他们度过了一段十分快乐的生活。荷西为了三毛在沙漠中捡回了一个完整的骆驼头骨;三毛利用自己带来的消炎药等正常药品,成为了附近原始居民的赤脚医生。



他们的生活看似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却又充满浪漫与惊喜。

后来,因为战乱,他们被迫离开这个充满回忆的沙漠,搬迁到了一个小海岛居住,沙漠与大海的天堑,被他们的爱填平。

只是,在幸福生活之下,三毛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症状。她开始害怕与荷西分开,心脏没由来地揪着疼,甚至还检查出了子宫瘤,床单会在睡梦中被血染红。

这一切仿佛暗示着三毛什么,让她的不安感越来越强烈。果然,不出几个月,荷西在一次潜水过程中身亡了。



爱人的离世让三毛的精神世界几乎毁灭,她从未设想过没有荷西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在荷西下葬时,她选择自己钉上棺材上的钉子,并且亲手埋葬了他。

“用我的手,埋葬了你,也埋葬了我们。”三毛说。

没有灵魂的躯壳

荷西死后,三毛回到了台北,与父母一起居住,期间多次表现出自杀倾向

“如果我死了,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好吗?”

当三毛在一次提及死亡,父亲陈嗣庆再也忍不住了:“你若是真的要寻死,我会恨你,只会恨你,恨你带走了我最爱的女儿!”

就这样,三毛放弃了自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中。



不仅在一所大学担任文学教授,还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演讲,同时不间断写作,还在空闲时间不间断地阅读,一天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三毛的努力是有成果的,她成为了那个年代炙手可热的大作家,她笔下的世界吸引了无数的读者,越来越多的演讲和约稿找上了三毛,她都来者不拒地接下了工作。

很快,三毛的父母发现了她的异常。虽然父亲的表态成功地救下了三毛,但是她再也找不到那个自由肆意的自己了。于是她选择利用工作麻痹自己。

只有把自己忙得像一个陀螺,她才不会想起荷西,她的心才不会再痛。

重度抑郁,自杀身亡

这样的生活维持了很久,直到1990年,也就是开篇那一幕,摄影师肖全为三毛拍下了生前绝照。



彼时的三毛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下,身体和精神都已经被掏空,癌细胞扩散全身多处。1991年1月4日,在医院的卫生间里,保洁发现了三毛用尼龙丝袜上吊的尸体。

就像颜色有黑白,世界有光影一般,在三毛自由随性的灵魂背后,是那个敏感脆弱将自己关在房间中的少女;在三毛万人追捧的偶像作家身份的背后,是一具失去爱人的傀儡空壳。

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与魅力,让三毛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让三毛在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后变成了一具空壳。

幸运的是,三毛对于死亡的认知与常人不同,在她看来,死亡结束了她高度敏感脆弱的人生,是新生,也是她与荷西重聚的时分。



参考资料:

以爱为马 不负韶华──解读三毛的仁慈博爱精神《文存阅刊》2023年第13期0049-0051,共3页



我的姑姑三毛《现代阅读》2022年第1期66-67,共2页



三毛:吃苦,其实都是很好玩的《北方人》2022年第1期51-52,共2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