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经历过口腔中莫名的灼烧感,即使喝水或进食也无法缓解,而就医检查却未发现明显的病变?这可能是灼口综合征在作祟。灼口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因其难以诊断和治疗,常常给患者造成身心双重负担。


什么是灼口综合征?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 BMS)是一种以口腔黏膜持续灼烧样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患者常将其描述为“像被辣椒辣过”或“有火在烧”。该病多见于更年期或绝经期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7,尽管症状显著,但口腔检查通常未发现任何异常病变,因此该病容易被误诊或忽视。

典型症状:表现复杂,易被忽视

1. 疼痛:是最为突出的症状,多表现为口腔黏膜灼痛、刺痛,像被开水烫过或吃了辣椒一样,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疼痛在早晨较轻,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晚上最为严重。而且这种疼痛在注意力分散时减轻,在空闲安静时加重。

2.感觉异常:除了疼痛,患者还可能感觉舌头发麻、发涩、口干,好像嘴里含着东西。有些患者会觉得舌头肿胀,甚至说话、进食都受到影响。

3.伴随症状:不少患者伴有精神、情绪方面的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等,这些症状反过来又会加重灼口综合征的不适感,形成恶性循环。

易混淆疾病:需与口腔溃疡、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病因探究:为何会出现“火烧口腔”现象?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神经功能异常:三叉神经敏感化或中枢痛觉调控机制失调。

2. 激素水平变化:更年期期间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健康状态。

3. 营养缺乏:维生素B12、铁、锌等营养元素的不足,或甲状腺功能异常。

4.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与疼痛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5. 口腔局部刺激:假牙摩擦、咬牙习惯,或对某些牙膏成分过敏等。

灼口综合征如何确诊?

确诊需通过排除法,排除其他疾病:

1. 临床检查:观察口腔黏膜是否充血、糜烂或感染。

2. 实验室检测:血常规、激素水平、维生素检测等。

3. 特殊检查:唾液分泌量测试、过敏原筛查等。

治疗方案:多管齐下,缓解症状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综合治疗可改善症状:

1. 药物治疗

(1)病因治疗:若患者存在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B1、B6、B12、叶酸等),可通过补充相应维生素来缓解症状。

(2)缓解疼痛:常用药物有氯硝西泮、阿米替林等。氯硝西泮对减轻舌部疼痛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其可能导致的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阿米替林则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疼痛,使用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3)对于更年期症状明显的女性患者,在排除禁忌证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4)改善局部症状:疼痛症状明显时,可含利多卡因的漱口水(短期缓解疼痛);口干症状明显者,可使用人工唾液来缓解口腔干燥,保持口腔湿润。此外,含漱康复新液等药物,有助于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减轻不适。

2. 非药物治疗

(1)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训练。

(2)物理疗法:经皮电神经刺激、激光治疗。

(3)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辛辣食物、戒烟戒酒、保持口腔湿润。

注意事项:自我管理是关键!


1. 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酒精、咖啡、酸性强的食物(如柑橘类)摄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同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使用无刺激性牙膏刷牙,饭后漱口,避免过度刷牙。

舒缓精神压力:灼口综合征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通过听音乐、运动、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定期复诊:灼口综合征的治疗过程较长,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温馨提示:不必过度焦虑!

灼口综合征虽令人困扰,但不会癌变或传染。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调整,症状可逐渐缓解。若您正经历类似困扰,请及时到口腔科、神经内科或疼痛科就诊,切勿自行滥用药物!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廖亚玲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安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