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新闻报道
前言
真让人气愤,谁能想到我们每天都在用的东西,竟然隐藏着这么多风险。就在最近,我国成功抓捕了多名间谍,他们通过偷拍、窃听和泄露文件等手段,干了不少违法勾当。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间谍不仅自己偷偷摸摸地收集情报,还在背后搞破坏。4月24日那天,央视发布了一则通告,说有数千部手机被间谍入侵了。
源于网络
而且这些被入侵的手机里,还有不少属于多国政府工作人员。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并不是一起偶然事件。
据央视新闻报道,是一家公司故意在手机上留了后门,并植入间谍软件,这才导致了手机被入侵的情况发生。虽然报道没有直接说出这家公司的名字,但从细节来看,几乎已经明示了。
那么,这次间谍是如何入侵手机的呢?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呢?
新闻报道
央视发文提醒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它。不管是聊天交友还是购物娱乐,手机都能帮我们轻松搞定。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手机虽然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就在4月24日,央视网专门发布了一篇报道,提醒大家在使用智能设备时要注意安全问题。
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提醒,是因为现在的智能设备已经非常普及了。很多人只看到它的便捷之处,却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隐患。如果不加以注意,甚至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别以为这是夸大其词,国家安全部也专门发出了警告,智能设备遭到非法入侵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就拿其中一个案例来说,智能手机简直成了“定时炸弹”。
源于网络
有个国家的一家公司为了给间谍情报机构提供便利,特意在生产的智能手机中植入了间谍软件。这样一来,这些“间谍手机”就流入了市场,被普通消费者购买使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千部这样的“间谍手机”。由于安装了恶意程序,这些手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间谍可以通过远程操控这些手机,完全掌控它们。
源于网络
这就意味着,间谍可以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手机中的所有信息。如果手机里保存着机密文件,很可能就会被泄露出去,想想都觉得可怕。
不仅如此,官方调查显示,这些“间谍手机”的使用者包括多个国家的政府工作人员。如果他们接触到的秘密资料被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
国家安全部和央视新闻的报道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报道没有明确指出是哪家公司,但从透露的种种细节来看,基本上已经指向了某一家。
“某国公司故意向该国间谍情报机构提供后门”,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这家公司来自国外,并且与间谍情报机构有着密切联系。
信息来源
另外,在京报网发布的另一篇文章中提到,“智能终端系统的封闭性曾被认为是安全的象征”。这一点表明,这家公司很可能在宣传时把这一点当作了卖点。
国外公司、暗中操作、间谍窃密,这些线索是不是越来越熟悉了?很多网友看完报道后纷纷表示,到底是谁已经很明显了,就差直接点名了。
源于网络
手机泄密事件
看完这篇报道后,真是让人一身冷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小心,不接陌生电话、不随意暴露个人信息、不乱点链接,没想到最后却被手机“捅刀子”了。
谁能想到,每天都离不开的手机,竟然悄悄装上了间谍软件。即使我们什么都没做,也有隐私泄露的风险,实在是太危险了。
源于网络
其实类似的事情早在2015年就发生过一次。当时有境外媒体爆料,“五眼联盟”情报组织劫持了应用商店的下载链接,然后偷偷替换掉正常软件。
这样一来,很多用户在下载或更新软件时,就不知不觉中招了,手机被安装上了“间谍软件”,个人隐私就这样被泄露出去。
源于网络
除了手机被安装间谍软件外,官方报道还提到了几个泄密案例。每部手机都少不了SIM卡吧?有了SIM卡才能打电话、上网。但是SIM卡里存储着大量用户信息。
不法分子不需要接触手机,只需要通过短信就能激活SIM卡内置的流量器,从而实现远程操控手机,窃取用户信息。
源于网络
还有今年3月25日的时候,多家媒体揭露了美国的“真面目”。原来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对全球手机用户进行无差别攻击,展开了大规模的监听和窃密活动。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重要人物,美国情报机构都会窃取苹果手机用户的数据,真是太恐怖了。再结合此次报道中提到的“国外公司”,真的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新闻报道
信息来源
提高警惕预防
实际上,手机泄密的问题早就引起了国家的关注。早在2024年,就有媒体报道提醒大家要注意防范,以免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个人信息。
我们在下载软件时,最好选择官方应用商店。那些通过不明网址下载的软件,极有可能携带病毒或木马程序,这些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源于网络
同时,我们也要及时更新手机系统和应用程序。这样做可以修复系统和软件中存在的漏洞,防止不法分子趁虚而入。最好定期清理手机病毒,最大限度地避免手机存在隐患。
除此之外,我们在使用手机时也要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比如涉及财产交易、修改密码等含有个人隐私信息的操作时,尽量避免使用公共网络。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防身边可能出现的间谍。有些间谍会伪装身份,利用金钱诱惑他人“帮忙”,一步步将其拉拢过去。
看了以上这些信息,只能说太危险了。这无疑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平时一定要注意手机安全。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