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一袭赊刀客,踏遍人间身如影。世情民意皆洞察,赊卖预言隐其踪。
说起赊刀人,都是神秘莫测,是文学里忠肝义胆的侠客,是现实里慷慨赊刀的商人……还是鬼谷子的门人故旧。
其实,这些是过度解读,同其它商人相同,赊刀人根本目的还是牟利获益,只不过过程中戴着面具。
近期,就有赊刀人重现江湖,背着剪刀、菜刀和铁锅等,走街串巷深入农村,按照只赊不卖的原则销售。
而且,还留下极度夸张的预言,说只有小麦能达到3元1斤,再回来收取钱财,要不然,是分文都不收取,免费赠送使用。
赊刀人特点
虽然赊刀人并不常见,但具备特点很明显,分别是行踪、销售方法和销售语言。
踪迹难觅。赊刀人的外形大都传统,没有标新立异,没有特立独行,虽然衣着朴素,但总是能给人世外高人的感觉。
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秘,行踪飘忽不定,没有固定的居所,大部分都不是当地居民,是远隔千里的外地人。
只赊不卖。相较其它的商家,赊刀人只赊不卖,想要获得商品,就要签署协议,直到某种预言达成,再回收款项。
过去比较出名的预言,如猪过千,牛过万,玉米一斤一块半,娶个媳妇几十万,意思是只要预言实现,赊刀人就要重现,收取货款。
话语含糊。销售过程使用的语言含糊隐晦,是捉摸不透,语言简单,但仔细思考,就能知道富含着深意。
就是这种含糊的语言,能吸引消费者的好奇心理,注意力和关注度提高,销售货物的数量就能增加。
赊刀生意本质
赊刀如何包装,根本还是门生意,讲究价值交换,同现实购物区别就是“赊销”,购销双方按照约定延期收款。
首先,是先用后付。消费者购买货物最怕质量问题纠纷,而先从赊刀人手里购买的货物,用完再付款,就无纠纷和矛盾。
因此,这就决定了赊刀人售卖的商品品质要达标,如快速报销损毁,就无法收回货款,造成血本无归。
其次,是预言协议。赊销特点就是要在固定时期,根据约定支付相应的货款,而赊刀人的协议就是预言。
只要能合理的设置预言,适当提高货品销售价格,预言达成,收取货款,还是能获利获益的,避免亏损的。
再次,是促销提量。过去的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大部分人温饱都不能保证,就算需要生活用品,购买能力都不够。
赊刀人通过赊销,实际就是把成本转嫁给自己,付出较高的经营成本,优点是促销效果明显,缺点是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增大。
赊刀预言真假
赊刀人说到的预言,大部分还是基于现实的推测,能否实现的不确定性大,就算实现,实现需要的周期都极长。
这个周期长到,部分赊刀人年迈体衰,身体素质降低,不能动弹,甚至完全忘记赊过刀的地区,还有的是欠条遗失,追溯困难。
这次提的小麦3元1斤,再回收货款,短期还是很难实现:一方面小麦是口粮,口粮的价格要稳定,过高和过低,都不利幸福指数提高。
目前,国内面粉企业的小麦收购价格不过是1.23-1.25元,呈现出横盘震荡态势,涨涨跌跌,无单边行情趋势。
虽说天天都在涨,但想实现大幅提涨阻力很大,储备粮轮换销售压力,新季小麦的产情动态等,都可能成为涨价阻力。
另一方面是政策宏观调控,既然是国内重要的粮食作物,就要受到调控,以确保消费者都能购买得起。
若小麦价格真的涨到3元一斤,那意味着产业链相关产品都要涨价,面粉、挂面、面包等都要成为高消费品,无益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无巨大变化的前提下,消费人员完全不用恐慌麦价能涨到3元1斤,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是恒定不变的,粮稳安天下,食饱守四方。
最后要说,随着国内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日益透明,赊刀生意利润空间大幅缩减,逐渐地没落,成为历史。
更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网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货物的种类丰富,还都能帮助消费者实现先用后付,消费便利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