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再聊各国坦克的设计时,认为苏联的坦克设计能力是世界第一的,那么作为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坦克,以及“全球首款第四代坦克”,T-14“阿玛塔”的设计水平怎么样?今天咱们就详细聊一聊。


首先说结论:T-14虽然很先进,但它并不适合当下甚至未来的俄罗斯,所以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它是一款设计失败的坦克。


有人可能会说了:T-14采用了革命化的无人炮塔,这样的设计还不先进?其实,无人炮塔设计并不是俄罗斯首创,德国人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不过用的是黄鼠狼步兵战车的底盘。美国在80年代也用M1坦克的底盘研究了一下,项目名为M1 TTB,不仅外形跟T-14非常像,内部结构比如并列三乘员和立式旋转自动装弹机也都和T-14一摸一样。


苏俄对于无人炮塔坦克的研究,也始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俄罗斯将其进一步完善,也就是T-95项目。不过T-95采用的152mm滑膛炮等技术过于超前,技术难度较大,所以在2010年下马,不过诸多技术最终都应用到了T-14上。


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抄袭谁,只能说在目标相同的情况下,设计方案大概率会相似,这很正常,比如图-160和B1很像,图-144和协和式也几乎一个模子等等。具体到坦克的设计来说,炮塔是坦克最容易中弹的部分,想要提高坦克防护力,最好就是把乘员全部集中在低矮的车体中,然后采用体积较小的无人炮塔,想到这个方案不难,难的是工程阶段,把这个布局完善到成熟可用。


美国M1 TTB最终下马,就是因为没有解决无人炮塔的诸多难点:

一是自动装弹技术。无人炮塔需要高度集成的自动装弹技术,确保炮弹能够可靠、高效地从弹仓送入炮膛。尽管一些坦克已经配备了自动装弹机,但无人炮塔的布局更为紧凑,这增加了技术实现的难度。


二是系统集成问题。无人炮塔需要集成各种感知设备、武器系统和通信设备,这要求高度的技术集成能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这些设备,并确保它们的高效运行,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


三是人机交互的问题。虽然无人炮塔减少了人员风险,但在紧急情况下,人员仍需介入操作。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人机交互界面,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接管控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四是‌系统可靠性问题。无人炮塔系统需要高度可靠,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任何系统故障都可能导致坦克无法正常作战,因此系统的冗余设计和错误处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由于80年代技术水平的限制,尤其是电子工业不够发达,无人炮塔坦克的战斗效能,实际上要比有人炮塔低很多,因此美国最终没有采用这种布局。哪怕到了21世纪初,无人炮塔技术依然不成熟,所以T-95坦克最终下马,约旦的“猎鹰”无人炮塔坦克也只是在展会上昙花一现,没有最终服役。


那么到了T-14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很显然,并没有。

T-14是2009年立项的,2013年第一辆原型车就下线了,2015年在红场阅兵公开亮相,2023年还在俄乌战场上接受了实战测试。然而16年过去了,这款坦克依旧没有量产。问题出在哪?


其实应该问:哪儿没出问题……

T-14除了主炮、自动装弹机、车体、装甲、行走装置这些俄罗斯的“传统强项”已经搞定,其他子系统要么还没成熟,要么完全依赖进口。比如T-14的发动机,由于采用全新的X构型,结构十分紧凑,但问题就是散热性不佳,导致可靠性较低,2015年参加阅兵时,曾当众抛锚,不得不被拖车拖走;T-14的自动变速箱,来源非常可疑,因为苏俄坦克从来没有装备过自动变速箱,很可能是从西方进口的;T-14的火控计算机的芯片、高性能热像仪、主动防御系统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组件,也都是从欧美进口,因为俄罗斯自己根本造不出来……


总之,T-14是在俄欧关系良好时期立项的,能够实现高性能,是建立在西方先进的零部件基础上,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后,这些零部件遭到断供,俄罗斯依靠库存的进口零部件组装了20多辆T-14后,就再也无法生产了。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彻底断送了T-14量产的希望。

所以说,T-14的设计,在战略层面就是失败的——没有考虑俄罗斯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环境,盲目追求高指标,过度依赖进口零部件。相比之下,苏联在设计T-34时,完全立足于本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人素质,不追求极致性能和先进工艺,使得即便在德军大举压境、工厂紧急搬迁的情况下,依旧迅速恢复了大批量产。

而这种盲目攀高的恶果,很快就在俄乌冲突中暴露无遗:不仅新锐的T-14没能参战,连成熟的T-90M、T-72B3、T-80BVM,也因为采用了西方的电子设备,导致不得不重新设计,换用性能落后的国产设备后,才重新供应部队。由此可见,俄罗斯高层的战略眼光,相比二战时期是大大退步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