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近年来,静安区立足“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发展目标,高位谋划、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静安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阶段,为扎实推进静安区教育强区建设,静安区教育局特别推出巡礼专栏,全面展现静安教育发展成就,努力擘画静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静安区教育党工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全新的立德树人育人新格局。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中小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红色铸魂 协同赋能
立体化构建静安德育新生态
静安教育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践行“谋划一片森林,让每一棵树自由生长”的教育情怀,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为全区学子营造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聚焦红色基因传承,构建“十馆一路联百校”的“大思政课”联动工作格局,创新打造静安“红色106”“行走的课堂”等实践育人品牌,“档案德育”“新思想家园”等馆教结合项目已经成为全市馆教结合教育的范例。深化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成立“协同育人”研究共同体,建设196家区级社会实践基地,打造100个校级“一刻钟”实践圈,通过贯通“静安家”“静安数字家校”两大数智平台赋能家庭教育,依托“名师优课进万家”实践项目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出台全国地县级第一份班主任队伍减负提质的文件,即《静安区中小学班主任“减负提质”十条》,建立荣誉激励制度,首创“班心导”合力育人机制,重构班主任研修模式,提升班主任的思政素养与建班育人能力。
落实劳动教育创新实践,实施“悦劳动”专项行动,建立区域劳动教育指导中心,形成“多场域协同、项目化联动”的特色模式,发挥“五老”群体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构建全域科创育人体系
激发青少年科学潜能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市级科普基地、市民智慧生活体验点及上海创客教育联盟示范单位,创新推出“落地签”科普活动模式,持续深化育人功能与辐射效应。发挥少年宫作为首批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平台联动夯实科创教育基础,依托青少年科学院、科创教育基地等载体,构建“通识课程+专题研学+峰会展示”培养路径。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作为工博会唯一的基础教育参展单位,已连续六届亮相工博会,优秀青少年科创成果亮相上交会以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总决赛,展示静安青少年科创教育的风采。
为深化科创拔尖人才培养,静安区锚定国家卫星科技战略领域重点突破,历经20余年深耕,成功打造全国首个青少年科学实验卫星平台——“静安梦想星”。该项目通过卫星设计、载荷研发、通信实践、课题研究等全链条课程,带领学生攀登科技高峰。项目四次亮相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两度登陆国际青少年博览会,荣获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及市“优秀区级示范性科普活动”称号,以“看得见、联得上、用得上”的实践成果厚植科技报国情怀。
整合资源,联动区域内外高校、博物馆、高新企业等资源,加强馆校合作,拓展科技教育生态圈。携手大宁路街道,打造全市首个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与街道共建的区级科创教育基地联盟,打造家门口的科学社。创新“科普百校行”“科普万家行”特色科普活动,年均覆盖万余人次,通过探究课程、互动游戏激发科学兴趣;暑期深入社区服务千余家庭,形成“玩中学、学中创”的普惠科普模式。
以赛事驱动创新人才培养,近三年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技赛事,斩获包括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冠军、VEX机器人世锦赛金牌等在内的世界级、国家级和市级奖项近3000个。通过“课程—实践—赛事”闭环培养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多维支撑,实现“优质资源全域共享、创新人才梯队涌现”,为区域发展注入可持续科创动能。
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绽放校园体育风采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更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阵地。
静安区以《体育素养视域下静安区学校体育质量提升行动实践探索》为切入口,以促进体教融合、体育素养发展为统领,以校内体育为主阵地,课外体育为辅,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提升学校体育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及场景应用,优化体育资源布局和应用。
立足静安优势项目,以区域青少年人才培养、发展为目标,逐步建立健全区域重点项目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在现有“市龙”“区龙”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龙头配套的龙身和龙尾校。目前“市龙”7所高中布局足、篮、排等8个项目,义务教育阶段龙身校21所、龙尾校24所。“区龙”7所高中布局乒乓、羽毛球、冰雪等12个项目,义务教育阶段龙身校25所、龙尾校27所。通过 “一条龙”培养体系与区14个校园体育项目联盟建设,不断加强区内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联赛,持续培养与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近三年,静安区共向上级单位或专业部门输送292人,其中民立中学连续四次代表上海中学生游泳队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获10多枚金牌,向国家队、地方队、高校输送近20名优秀高水平运动员;市北中学蝉联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高中男子组冠军;新中初级中学培养的足球运动员刘诚宇入选现役国家队。
体质健康精准分析,“监测—评估—干预—反馈—优化”形成闭环。静安区坚持每学年召开主要领导“体质健康促进会”,反馈一校一报告、一生一报告,精准分析区域强项与弱项,有针对性调整区、校体育工作重点,倡导家校社合作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2025年“夺冠静安”第三届区运会青少年组预设足篮排等区级竞赛25个,体质健康专项赛等区级活动21个,惠及学生超4.8万人次。
静安区率先引进AI智慧体育设备,深入融合学校体育工作,实现跨学科教、学、练、评、测、赛一体化,破题中心城区运动场地不足、师资不足,提高教与学的品质效益,同时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等级测试及身体素质比赛自主化、日常化。目前静安加大人工智能在体育学科的应用,探索通过运动手环+AI智能设备,创新构建“云—端—环”智慧体育综合平台,构建覆盖课内外的全场景运动数据库,推动“一人一方”个性促进,形成分层分类体育教学创新模式。
打造“蓄水池”
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静安区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品牌项目,开展精品活动,全面推动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累计培育了8个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6所高中的7个项目成为市级艺术“一条龙”项目,3所高中的3个项目成为区级艺术“一条龙”项目,率先完成5个艺术“一条龙”重点项目区域布局全覆盖,龙身、龙尾覆盖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占比为68%。培育了4个市级学生艺术分团、69个区级学生艺术分团,项目涵盖合唱、舞蹈、戏剧、器乐、书画、工艺等6大类23个小项,夯实了艺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注重艺术实践活动普及,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每年的区学生艺术节综合项目专场展演活动,开设声乐、器乐、戏剧、朗诵、舞蹈等5大专场8个小项,为人人参与搭设平台。2024年全区共有308个节目参加,参与学生近8000人次,学校参与率为100%。区级展演活动涌现出了一批精品节目,其中有8个代表上海选送全国。在今年举行的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优秀创作奖2个。
同时,培育戏剧、行进乐、打击乐、书法篆刻等4大区级学校艺术教育联盟,充分发挥“学段贯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做大做强学校艺术项目教育品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具有艺术才华的学生。依托区域优质文化资源,开展文教结合项目,让学生走进文化艺术场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通过承办多项市级艺术活动,将区域优质艺术品牌辐射到全市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交流的舞台,为区域学校开展美育浸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在浸润中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编辑:叶苹
来源:区教育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